1. 首页 > 养殖

蜈蚣养殖中,脱壳病和黑斑病是常见疾病

《蜈蚣高效养殖技术一本通》主要介绍蜈蚣的生物学特性、繁殖、人工养殖技术、饲养管理、疾病防治、采收加工以及运输等方面的内容,力求技术实用高效、通俗易懂,并增加了提高蜈蚣养殖经济效益方面的技术和知识。

蜈蚣养殖中,脱壳病和黑斑病是常见疾病

基本信息

书名 蜈蚣高效养殖技术一本通
类型 科技
出版日期 2012年

蜈蚣又名天龙、百足虫,主要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石少土的地方...

在6月中旬到8月底,由于气候变化,温度高;湿度大,使蜈蚣受绿僵菌的感染,而得此病。受感染的蜈蚣早期主要在关节的皮肤上出现黑色小斑点,继而体表失去光泽,最终因拒食消瘦而死亡。

二、肠胃炎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73.第一节蜈蚣常见疾病的预防方针

可用食母生0.6克、氯霉素0.25克、土霉素0.25克,一起磨细拌饲料虫连喂7天可防治,对严重者可分离喂食。也可分别选用制菌素、两性霉素、放线菌酮和克念霉素等乳化剂防治。

别以为肠胃炎是人才会得的疾病,许多动物都有肠胃炎病发的可能,蜈蚣也是一样。蜈蚣多在秋后阴雨低温时期患此病。病早期蜈蚣头部呈紫红色,毒钩全张,不食或少食,发病5~7天后死亡。

蜈蚣常见的疾病有绿僵菌病、肠胃炎、脱壳病和黑斑病等,这几种常见的疾病都有可能造成蜈蚣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在此亲农网将为大家介绍这几种疾病病发的时间,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供大家参考使用。

黑斑病是人工养殖蜈蚣中最常见的主要病害。尤其是在夏季,人工养殖池内很容易发生由霉菌所致的“黑斑病”,往往造成当年出生的幼小蜈蚣大批死亡,有时成年的大蜈蚣也会因被感染上这种霉菌病而致死。据多年调查,很少发现野生蜈蚣有这种疾病。因此可以认为,“黑斑病”是养殖条件下的一种严重病害。

治疗方法是:土霉素0.25克,食母生0.6克,钙片1克,共研成细末同400克饲料拌匀,连喂10天即可痊愈。

“黑斑病”的药物有制菌素、两性霉素、放线菌酮和克念霉素等乳化剂。也可以在池内试用紫外线灯光照射的方法加以预防或进行辅助治疗,以达到杀死致病霉菌,防病治病的目的。

一、绿僵菌病

除采取上述预防措施外,可以把治疗霉病的药物与食物拌合在一起,以饲喂患病的蜈蚣.可起到治疗的作用。

发现病蜈蚣,立即隔离饲料,可用0.25克的红霉素片、金霉素片研粉加水600毫升强迫其饮用药水,每天二次,连续3~4天,或用红霉素、金霉素加水研开喷洒在砖头瓦片上。同时注意卫生,注意水质。

由于蜈蚣栖息场所过于潮湿,使真菌在躯体寄生引起。初期表现不安,来回爬动;后期表现无力,行动滞缓;最终因不食不饮而死亡。

脱壳病是蜈蚣在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疾病之一。蜈蚣在蜕皮时,若环境条件不当,如温度过高、湿度过低等,会导致蜕皮困难,严重时甚至死亡。预防脱壳病的关键是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同时注意饲料的清洁和营养均衡。

治疗方法:在蜕皮期间,将病蜈蚣隔离饲养,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同时给予营养丰富的饲料。若病蜈蚣因蜕皮困难而死亡,可采取人工剥离蜕皮的方法。

通过以上对蜈蚣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的分析,希望对广大蜈蚣养殖户有所帮助。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蜈蚣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确保养殖效益。

蜈蚣养殖中,脱壳病和黑斑病是常见疾病,影响蜈蚣生长和成活率。的部分结束了,下面讨论蜈蚣养殖:黑斑病防治关键技术。

一、黑斑病:蜈蚣养殖的隐形杀手
蜈蚣养殖中,脱壳病和黑斑病是常见疾病

1. 改善养殖环境:保持养殖池干燥、清洁,定期消毒,降低霉菌滋生概率。

2. 饲料管理:选用新鲜、干净的饲料,避免霉变,确保蜈蚣营养均衡。

3. 药物防治:在黑斑病高发期,可使用制菌素、两性霉素等药物进行预防。一旦发现病蜈蚣,应立即隔离治疗。

四、案例分析:某养殖户的黑斑病防控实践

某养殖户在2018年夏季遭遇黑斑病困扰,导致幼蜈蚣大量死亡。经过调查分析,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养殖环境潮湿、饲料霉变。针对这些问题,养殖户采取了以下措施:改善养殖环境,保持干燥、清洁;选用新鲜、干净的饲料;在黑斑病高发期,使用制菌素进行预防。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黑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幼蜈蚣成活率显著提高。

因为蜈蚣养殖业的不断发展,黑斑病的防控措施也将不断优化。未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研究开发新型、高效的黑斑病防治药物。

2. 探索黑斑病的发病机理,为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5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