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

西葫芦早春露地杂交制种,需掌握适宜播种期、隔离措施等技术

西葫芦作为我国北方露地上市最早的瓜类蔬菜之一,其杂交制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

西葫芦早春露地杂交制种,需掌握适宜播种期、隔离措施等技术
一、适宜播种期
种植区域 适宜播种期
鲁西南平原地区 5月5日播父本,80%父本出苗后,再播母本
二、隔离措施

制种田周围2500m内不能种植其他西葫芦品种,以防止自然杂交。

三、人工辅助授粉

西葫芦雄花开花早,花粉不耐高温,因此人工授粉必须在开花当日上午6-9时尽早进行。方法为:摘除父本雄花,去掉花萼,手握花柄把雄蕊已开裂的花药轻轻涂在母本雌花柱头上,一般1朵雄花可授2-3朵雌花。

四、肥水管理

种瓜授粉后即开始进入膨大期。此间应加强肥水管理,浇水要"见干见湿",一般10-15d浇1次水,结合浇水每667平方米顺水冲施磷酸二铵5-10kg,同时7-10d喷施1次光合微肥或爱多收等进行叶面施肥。

五、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主要有病毒病、白粉病、霜霉病等,可分别选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农抗120水剂500倍液或12.5%速保利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

六、拔除父本及去杂

授粉结束10-15d后,要不定期检查,严格去杂,及时将母本植株上出现的非杂交瓜及个别有"返祖"现象或外形与母本瓜标准性状差异较大的杂交瓜条疏除,最大限度地保证杂交种的纯度。

整个苗期需35-40d。出苗前,白天苗床温度保持在25-28℃,夜间15-18℃;4-5d后,待50%以上种子开始"破土"时,及时揭去地膜;7d后幼苗基本出齐时,开始逐渐通风降温,严格控制水分,浇水要"见干见湿",以利培育壮苗。

3月上旬,根据天气情况灵活选择具体浸种时间。将西葫芦父母本种子分别倒入55℃的热水中浸泡,并不断搅拌到水温降至30℃止,保持恒温浸泡4-5h,其间要不定时搓洗种子,以提高发芽率。种子淘洗干净后捞出,用消过毒的新湿毛巾包好,放到28-30℃的环境中催芽。

九、定植前制种田的准备

制种田要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前茬未种植过其他葫芦科蔬菜的地块集中连片种植。定植前15d,每667平方米施经充分腐熟的有机厩肥5000kg、磷酸二铵55kg、硫酸钾50k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kg,混掺均匀撒施于地面,捣碎砸细后深翻30-40cm,耙平地面,作成1.3m宽的平畦并覆盖好地膜。

西葫芦早春露地杂交制种,需掌握适宜播种期、隔离措施等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初步框架,而西葫芦制种:春播技术解析与应用则将帮助我们深入挖掘细节与内涵。

西葫芦早春露地杂交制种,需掌握适宜播种期、隔离措施等技术

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彻底消毒和施肥是关键。建议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厩肥和复合肥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掺均匀后撒施于地面。这样一来,既为西葫芦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也为种子发育奠定了基础。

二、西葫芦杂交制种之播种技术篇

催芽至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播种时,要将芽尖与畦面保持水平方向,覆土均匀,厚度在2-2.5厘米左右。播种后立即覆盖地膜,并搭建小拱棚,保持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种子出苗。

西葫芦杂交制种的田间管理主要包括定植、拔除父本、病虫害防治等。在定植过程中,应按照合理的密度进行种植,一般为每667平方米2300株。拔除父本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状况,降低养分消耗,提高单瓜产籽率。

病虫害防治也是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蚜虫、病毒病、白粉病、霜霉病等都是常见的病害。针对这些病害,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使用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西葫芦种瓜成熟后,表皮坚硬、颜色金黄、植株明显衰败时,即可进行收获。收获后,将种瓜放在阴凉通风处,逐层排放好,让其充分后熟10天左右,以提高种子的千粒重。后熟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导致种子发芽。

后熟完成后,将带种子的瓜瓤挖出置于陶制容器内,在20-30℃条件下发酵16-24小时。然后,将种子装入尼龙袋内进行揉搓、水洗,使种子与果肉分离,最后进行冲洗和晾干。晒干至含水量低于7%时,簸掉瘪粒、小粒,即可进行储存。

西葫芦杂交制种技术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通过对种植准备、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收获与储存等方面的深入了解和操作,才能确保种子的质量和产量。在鲁西南平原地区,这套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应用,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因为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西葫芦杂交制种技术还将不断优化和升级,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更优质、高效的种子资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3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