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万条鲢鱼因缺氧窒息死亡,原因待查
对于村民对鱼儿死因的猜测,高先生认为可能性不大,说鱼儿集体死亡可能跟缺氧有很大的关系。
陈老伯说,这些死鱼以鲢鱼居多,原本比较干净的河水出现了这么多死鱼,暂时没有人敢到河边洗衣服了。
事件回顾核心提示:昨天上午,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潘桥镇林桥头村的陈老伯到流经该村的塘河支流捕鱼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水面上全是翻白肚皮的死鱼。
经调查分析,主要原因为滇池外海北岸调水通道出水口水域鱼群顶水聚集、密度较高,水域溶解氧较低,导致鲢缺氧死亡。
原因 | 解释 |
---|---|
滇池外海北岸调水通道出水口水域鱼群顶水聚集、密度较高 | 鱼群密度过大,导致水域溶解氧消耗过快,无法满足鱼类需求。 |
持续降雨导致滇池外海北岸调水通道出水口水域溶解氧较低 | 降雨使滇池外海北岸调水通道出水口水域鱼群顶水聚集,密度增加,溶解氧消耗过快,导致鱼儿缺氧死亡。 |
水温下降,鱼儿对低氧环境不耐受 | 水温下降,鱼儿对低氧环境不耐受,加剧了缺氧死亡现象。 |
事发前几天天气闷热,水中的生物分解速度加快,造成水中溶解氧气的减少,再加上养殖者将鲢鱼从水中捞起后又重新放生,加速了鲢鱼死亡。
娄桥环境管理所刘所长说,从检测结果分析,水质PH值正常,基本排除污水突然排入,水质受污染的可能性。另外,化学需氧量COD数值偏高,表明该河流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有机物浓度过高,水中溶解氧过低,不适合养殖鱼类。
专家建议据专家介绍,鲢鱼是一种对水流刺激敏感的鱼类,容易聚集在一起,而且对低氧环境不耐受。此次死亡事件与滇池近期水质指标无异常、鱼病、中毒和水污染等因素无关。
专家建议,养殖者应合理控制鱼群密度,避免过度捕捞,加强水质监测,确保水中的溶解氧充足。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水域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止类似事件 发生。
我们不妨进一步延伸至温州鲢鱼缺氧案例启示水质监测重要性,以获取更全面的认识。
2010年8月,瓯海区潘桥镇林桥头村塘河支流发生一起罕见的鲢鱼集体死亡事件。据村民反映,河面上漂浮着大量死鱼,以鲢鱼为主,数量多达上万条。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污浊,村民纷纷担忧水质安全问题。
针对这一事件,环保部门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 加强水质监测,实时掌握水域溶解氧等指标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2. 加强水库管理,合理调度水源,减少泥沙杂质进入水体; 3. 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共同保护水生态环境。
因为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水质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水生态环境将会得到有效改善,美丽水乡的梦想终将实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