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雏鹅养殖面临低温、高湿等挑战
挑战 | 解决方法 |
---|---|
低温 | 控制育雏室温度,确保雏鹅舒适生长。 |
高湿 | 调节育雏室湿度,避免雏鹅感染病害。 |
病害 | 加强防疫工作,预防疾病发生。 |
在寒冷的冬季,雏鹅养殖户面临着低温、高湿等挑战。为了提高雏鹅的成活率,养殖户需要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
育雏室的管理至关重要。育雏室的温度和湿度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雏鹅健康成长。一般育雏室温度应保持在28~30℃,湿度控制在55%~60%。因为雏鹅的成长,温度可逐渐降低,湿度也应相应调整。
选择健康雏鹅是关键。健康雏鹅表现为重量适中,卵黄吸收良好,脐部收缩良好,毛干后能站立,叫声宏亮,毛色光亮,活泼,眼睛明亮有神且灵活。而发育不良的雏鹅,则表现为重量过轻或过重,脐部收缩不良,卵黄吸收欠佳,呈现大肚脐或钉脐并带有血污,软弱无力,叫声尖而低,毛干燥,眼睛无神。这些雏鹅难以饲养,应予以淘汰。
选择好鹅苗。优良健壮的雏鹅应具备:出壳后即能站立,绒毛膨松、光滑、清洁、无沾毛沾壳现象,精神活泼,反应灵敏,叫声宏亮,手提颈部双脚挣扎有力。
控制好温度。初出壳的雏鹅绒毛稀少,自身调节体温能力差,难以适应外界温度的变化,因此必须控制好温度。冬春育雏温度一般控制在28~30℃,1周后每天下降1℃。温度下降至16~18℃时,就可常温饲养。
调节好湿度。育雏室湿度一般调节在55%~60%,2周龄后调至50%~55%,同时视温度高低调整湿度。
注意开食方法。雏鹅出壳24小时后即可开食。开食前先饮水,饮水中加放少量葡萄糖或维生素,以利于清理胃肠、排除胎粪、供给营养。雏鹅开食饲料最好用半生半熟的大米饭。5天后在饲料中加入少量青料,最好用鲜嫩莴笋叶切成细丝喂。雏鹅会采食后,就将饲料撒在竹席或塑料布上,让鹅自由采食,每日喂6~8次,少喂勤添。
重视防疫工作。雏鹅出壳后2~3天,每羽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0.5毫升,5日后注射1:100倍稀释的小鹅瘟疫苗1毫升,2周后再注射1:50倍稀释的小鹅瘟疫苗0.5毫升,以预防鹅瘟发生,有条件的还可注射一次禽出败菌苗,预防禽出败。饲养期间做好消毒工作。
矿物f、放牧与放水:在春季的时候,对于一周龄的雏鹅可以进行放牧和放水,在冬季则要两周龄的才可以。在这之中,雏鹅是养殖鹅生产中非常关键的操作,比较这关乎到鹅留作种用的加种鹅阶段。
食用冬鹅能祛风湿、益筋骨,所以冬鹅售价较高。把好饲养技术关,提高冬养雏鹅的成活率,是提高养鹅效益的关键。
冬季雏鹅养殖需要养殖户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关注雏鹅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养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雏鹅健康成长,提高养殖效益。
在寒冷的冬日,育雏室的潮湿问题犹如一场无形的挑战,不仅影响雏鹅的生长,更易引发疾病。与此同时,育雏室的干燥环境也会导致雏鹅体内水分过度散失,影响蛋黄的吸收。因此,如何精确调节育雏室的湿度,成为冬季雏鹅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
冬季气温低,雏鹅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温度控制成为养殖过程中的首要难题。通常,冬春季节的育雏温度应控制在28℃到30℃之间。一周后,每天可逐渐降低1℃。当温度降至16℃到18℃时,即可进行常温饲养。
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冬春季节,防疫工作尤为重要。雏鹅出壳后的2到3天内,每只小鹅应注射0.5毫升的小鹅瘟高免血清。5日后,注射1:100倍稀释的小鹅瘟疫苗1毫升,两周后再注射1:50倍稀释的小鹅瘟疫苗0.5毫升,以预防鹅瘟的发生。有条件的养殖场还可以考虑注射禽出败菌苗,以预防禽出败。同时,饲养期间应做好消毒工作。
合理的开食方法雏鹅出壳24小时后即可开始喂食。开食前,先让小鹅饮水,可在水中加入少量葡萄糖或维生素,有助于清理胃肠、排除胎粪、补充营养。开食饲料最好使用半生半熟的大米饭。5天后,可以适量加入一些青料,如鲜嫩的莴笋叶切成细丝。雏鹅学会采食后,可以将饲料撒在竹席或塑料布上,让鹅自由采食,每日喂食6到8次,少喂勤添。
育雏室的环境准备育雏室及育雏设备在雏鹅进入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应选择安静、偏僻、宽敞、通风良好的地方建设育雏室。雏鹅进入前,要按照要求对育雏室进行消毒,确保环境光线充足、温度适宜、湿度适中、保温良好、安静舒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