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玲挑战种植车厘子,突破传统种植极限
朱燕玲,1980年生,常熟碧溪人。她的父母上世纪80年代就从事苗木经济,后来在尚湖边租地做苗木盆景和休闲农庄。舅舅当过光明农场总工,后在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当教授。老公黄海鹏是常熟谢桥人,学的是风景园林专业,从事园林景观工程。
朱燕玲还将进一步细化售后服务流程“标准”,车厘子树苗成长各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病虫害情况,技术团队将每一种病灶以及防治办法做成视频,放到网上,用户可直接点击查看。“碎片化视频,针对性强,背靠专家,既节省了我们技术团队来回奔波的时间,更方便用户解决问题。”
“大树底下好乘凉”,交大的技术团队只是朱燕玲背靠的一棵“大树”。在运营玫瑰园的过程中,她又结识了欧盟果蔬协会主席、罗马尼亚农牧大学副校长福洛林,成立了中罗绿色创新园花果种业联合实验室,可以引进国外最好的种质资源。
“玫瑰花,我们想做低温萃取玫瑰花纯露系列产品,并打造休闲农庄;车厘子,我们要做的是适合南方种植的车厘子树苗”,朱燕玲说。
一串串红樱桃、黄樱桃早已高挂在枝头。这800多棵樱桃树长势喜人,让张超看到了来年丰收的希望。上午,在该村尝试种植大樱桃第一人——农民张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想创业就别怕吃苦,认准的事儿得肯付出。张超是聂湾村人,曾外出打过工,经历了和所有创业人一样的辛酸和挫折,但也收获着创业路上的感动和快乐
朱燕玲学的是财会,2002年毕业后,先在常熟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了两年。然后,辞职帮助父母打理休闲农庄,帮着老公经营园林景观工程公司。
朱燕玲说,她的玫瑰品种来自大马士革,玫瑰花个头大、叶瓣厚、气味柔和;采用低温萃取,无添加,保证原汁原味。“我们的玫瑰及产品都是食用级的,为保证质量,低温萃取的设备由西门子的总工和交大教授等专门设计,是独一无二的。”
一片基地,一个园,都与一个“80后”常熟姑娘朱燕玲相关,她和老公两人都钟情花木园艺、休闲农业,创办了两家农业企业,背靠国内外两所大学的顶尖技术团队,从种植、加工、销售到流通及休闲服务,积极探索农业六次产业。
“优质的品种、优秀的技术团队,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但真正要做成功,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农业投资很不稳定,风险大,没有好的技术团队是做不起来的。”舅舅对朱燕玲夫妇做农业的想法很支持,特地推荐了交大教授的两个研究项目:玫瑰花和车厘子。
然后是提供可“复制”的种植“标准”。在朱燕玲的车厘子苗圃大棚,车厘子树型多样,有斜种45度的“UFO”树型,有像篱笆墙一样的“SSA”篱树型,也有端庄的常规大树型。“各种树型交替,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同时,像45度斜种型和篱树型便于管理和采摘,省时、省工、省空间”。农户在买树苗的同时,也能将这里的种植“标准”一并带回去。
是保证果苗质量,“我们做嫁接源,成功实现砧木扦插,掌握了种质资源,就是要给农户最好的树苗。卖给农民的树苗,不能种了几年就不行了。”
在解决了朱燕玲挑战种植车厘子,突破传统种植极限。的问题后,我们可以安心推进车厘子种植新突破,创新技术引领未来。
朱燕玲的团队成功突破了地域限制,将车厘子种植纬度南移至福建。这得益于对砧木扦插技术的掌握和对温度、湿度的严格控制。尽管初次尝试遭遇失败,但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最终使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0%。
推广:车厘子种植的经济效益与未来发展车厘子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经济效益显著。据测算,南方车厘子种植面积可达150万亩,每亩地的产值可达4.5万元。这一项目为南方农户带来了新的增收途径。
朱燕玲表示,未来将继续延伸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即业界所称的六次产业。在镇江、上海崇明、相城区和常熟等地,她的车厘子树苗已推广种植800亩。
车厘子种植的创新之路,不仅展示了技术创新的力量,更彰显了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从砧木扦插到跨地域种植,从果苗质量到经济效益,车厘子种植的成功案例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