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荷兰豆细菌性叶斑病是一种危害荷兰豆叶片的细菌性病害

荷兰豆,作为我们餐桌上的常见蔬菜,其健康生长对农户来说至关重要。只是,荷兰豆细菌性叶斑病这一病害,却常常给农户带来困扰。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病害的方方面面。

荷兰豆细菌性叶斑病是一种危害荷兰豆叶片的细菌性病害
荷兰豆细菌性叶斑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细菌在荷兰豆、蚕豆种子里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植株徒长、雨后排水不及时、施肥过多易发病。生产上遇有低温障碍,尤其是受冻害后突然发病,迅速 。反季节栽培时易发病。

荷兰豆细菌性叶斑病,又称假单胞蔓枯病或茎枯病,为害茎荚和叶片。氮肥、磷肥、钾肥的施用不当,也是导致该病害的重要因素。各位农户必须加以重视。

荷兰豆种植技术
症状 描述
苗期染病 种子带菌的幼苗即染病
较老植株叶片染病 病部水渍状,圆形至多角形紫色斑、半透明,湿度大时,叶背现白至奶油色菌脓
茎部染病 初生褐色条斑
花梗染病 可从花梗蔓延到花器上,致花萎蔫、幼荚干缩腐败

荷兰豆又名软荚豌豆,种子发芽最低温度为4-6℃,最适温度为16-18℃,温度高于25℃以上发芽出苗率低。幼苗期耐低温能力最强,最低能耐-4℃低温。生育期适宜温度为9-23℃;开花期适宜温度为15-18℃,25℃以上受精不良,结荚少,品质降低,产量低。

荷兰豆要求较长的日照和较强的光照,如果生长期间阴天或田间通风透光不好,植株生长纤细,较弱,嫩荚产量大减。荷兰豆对土壤适应性较广,但以疏松和含有机质较ph值6.0-7.2的土壤为适宜,荷兰豆根瘤菌能固定土壤中的氮肥,但要注意施用磷肥和钾肥。

在整个生长期,均要求较湿润的空气和土壤湿度,特别是开花结荚期空气干燥,往往引起落花、落荚;长期遇高温、干旱,会导致荚果纤维组织提早硬化,而过早成熟,降低品质和产量。

避免在低洼湿地种植荷兰豆,采用高边或垄作种植,注意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水分滞留。预防和治疗方法。

建立无病保留种子场,从无病株上采种。

种子消毒。用种子重量0.3%的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进行温汤浸种,先把种子放入冷水中预浸4~5小时,移入50℃温水中浸5分钟,后移入凉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

荷兰豆是豆科豌豆属,一年生缠绕草本,高90~180cm。以食用嫩荚为主,原产地中海沿岸及亚洲西部,荷兰豆嫩荚质脆清香,营养价值很高。

熟的干荷兰豆所提供的固体物、热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比熟的青荷兰豆多一倍,但是青荷兰豆所含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比干荷兰豆多。

症状解析:识别叶斑病的早期信号

荷兰豆细菌性叶斑病的症状十分明显。苗期染病时,种子带菌的幼苗即染病;较老植株叶片染病病部水渍状,圆形至多角形紫色斑、半透明。湿度大时,叶背现白至奶油色菌脓,干燥条件下产生发亮薄膜,叶斑干枯,变成纸质状。茎部染病初生褐色条斑,花梗染病可从花梗蔓延到花器上,致花萎蔫、幼荚干缩腐败。荚染病病斑近圆形稍凹陷,初为暗绿色,后变成黄褐色,有菌脓,直径3~5毫米。

荷兰豆细菌性叶斑病是一种危害荷兰豆叶片的细菌性病害
防治策略:从源头到实施,全方位守护荷兰豆健康

针对荷兰豆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治, 要从源头入手。建立无病留种田,从无病株上采种,是防止病害传播的关键。同时,种子消毒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可以使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或进行温汤浸种。

以某荷兰豆种植户为例,他在发现苗期叶片出现疑似叶斑病症状后,立即采取了上述防治措施。他从无病株上采集种子,并进行了种子消毒。在栽培过程中,他特别注意了土壤的排水情况,确保植株生长环境通风透光。在发病初期,他及时喷洒了药剂,最终成功控制了病情。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对于荷兰豆细菌性叶斑病的控制至关重要。只有从源头入手,结合栽培管理,才能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保障荷兰豆的产量和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1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