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镇江稻鸭共作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创新生态农业模式

地区 亩均效益
江苏 5000元以上
浙江 5000元以上
安徽 5000元以上
上海 5000元以上

记者最新消息,镇江天成农业科技公司的“苕稻鸭萍”项目近日顺利完成验收。这一突破性的技术不仅在国内尚属首次,更是为我国有机水稻种植领域开辟了一条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新路径。

镇江稻鸭共作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创新生态农业模式

“苕稻鸭萍”技术的成功,得益于对日本稻鸭共作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镇江天成农业科技团队在保留日本稻鸭共作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本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发展出这一全新模式。

传统稻鸭共作模式中,稻田养鸭既能治虫,又能肥田。而“苕稻鸭萍”模式通过植物固氮作用增加地力,构建了稻鸭共作与苕子化感两道防线,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控制水田杂草。这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还显著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

据悉,该技术已在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地区推广应用。据统计,应用该技术的亩均效益达到5000元以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专家表示,这项技术的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除了经济效益外,“苕稻鸭萍”技术在生态环保方面同样表现出色。通过对传统有机水稻种植模式的优化,减少了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有效保护了土壤和水资源,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镇江市积极探索生态种养新模式。除“苕稻鸭萍”模式外,还推广了稻鱼共作、醋糟改土、秸秆还田等技术,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苕稻鸭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有效提高了我国有机水稻种植的产量。在引智基地使用该技术后,有机水稻攻关田连续3年亩产达到550公斤,大面积达到400-450公斤,比国内现有有机水稻产量几乎翻了一番,突破了水稻有机种植产量低的瓶颈。

镇江稻鸭共作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创新生态农业模式。的内容已结束,现在切换到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新典范。

创新与发展:日本稻鸭共作技术本土化升级
镇江稻鸭共作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创新生态农业模式
应用与效益:多地区推广,亩均效益显著 生态循环:多元化生态基础不断夯实 实践:突破瓶颈,实现双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1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