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树下养黑山羊,探索增收新途径
黄永红,1966年出生,宁乡县道林镇金华村村民,宁乡县鑫隆水果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发起人。善思考,种枣养羊互为依托,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生态农业模式。
王店镇盛畈村村民陈德初看准黑山羊养殖的发展潜力,从外地返乡创业,建起黑羊养殖合作社,规模养殖特色品种黑山羊,走上增收致富路。在羊圈中,黑山羊悠闲地吃着红枣,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近年来,因为新疆红枣产业的快速发展、吕梁红枣在市场上受到巨大冲击,红枣由原来的“铁杆庄稼”、“摇钱树”变成了“闹心树”。如何使红枣产业实现复兴,成为临县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带着这个课题,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红枣产业振兴之路进行了有益探索。
项目 | 数据 |
---|---|
黑山羊养殖规模 | 200头 |
枣树种植面积 | 300亩 |
年产值 | 约50万元 |
在整个龙湾村,45户烟农实施种养结合,种植光叶紫花苕835亩,养殖黑山羊2100余只、肉牛40余头,年出栏黑山羊800余只,肉牛20余头,在暖冬经验下,黑山羊养殖成为村民增收的新途径。
行走间,记者来到枣园旁的黑山羊养殖场,看到一群黑山羊正在抢食红枣。“2005年时养殖黑山羊很流行,我也在枣园里放养了一批。后来我发现它们不吃草了,只吃挂在树上的枣子。”黄永红赶紧把羊又给圈起来,但也有意识地拿一些枣子喂它们。“结果羊生长得比以前快了,也变漂亮了,而且没什么病。”不知不觉中,黄永红的枣园有了立体农业的雏形:吃了枣果的黑山羊肉质鲜美,绿色环保;而羊粪肥地,又能提高枣果品质。枣和羊互为依托,实现了良性循环。
黑山羊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养殖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
如今,黄永红种枣、养羊两不误:枣园内约6000株枣树每年能产枣果4万斤,黑山羊养殖场则常年保持200头左右的规模。粗略一算,黄家一年收入在50万元左右。
步入枣园,只见绿浪波动,果满枝头,记者一路采摘试味,黄永红一路介绍,如数家珍。“这是脆枣,入口生脆,果味甜美;这是奶油枣,一颗枣子有酸、甜两种滋味……”黄永红的枣园内原有20多个品种,后经种植摸索,现在园里还有10多个品种。同时,新引进的品种也正在陆续栽植,他决定从中筛选出适生、早果、优质、丰产的品种进行育苗和嫁接。
临县还具有历史悠久的红枣文化,西周时期的临县黄河沿岸就有大片枣园;唐宋后,因为枣树耐旱,被誉为“铁杆庄稼”,逐渐被人们移植到湫水河东岸而使...
在枣树下养黑山羊,探索增收新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枣树黑山羊,增收新典范的内容。
他善于思考,将种植枣树与养殖黑山羊相结合,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互惠互利。
在黑山羊养殖的过程中,陈德初发现,红枣的种植与黑山羊的养殖能够形成良好的互补。黑山羊喜食红枣,而黑山羊的粪便又能作为有机肥料,提高枣果的品质。
黑山羊的养殖前景广阔,如何提高养殖效益,降低病害风险,是养殖户关注的问题。
市场经济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需要掌握技术,提高自身素质,按照农业标准化流程进行生产,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黄永红积极参加培训,努力学习,将他的家庭农场打造成为一个立体循环种养的生态型模式。他的农场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色,也为他和他所在的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打工的梦想。
宁乡县农业局副局长余良培表示,黄永红的枣园与黑山羊养殖的结合,是探索农业结构调整新途径,挖掘农民增收潜力的重要实践。
经过黄永红的精心打理和栽培,枣园实现了当年栽植成活、次年开花结果、三年见产收益的预期效果。
盱眙县围绕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聚焦规划引领、科技支撑、联农带农,培育资源优势增长极,探索富民增收新路径。
若羌县积极探索林下经济新模式,通过技术帮扶、示范带动等方式,引导农户发展林下经济,实现增收。
据了解,枣园鸡主要依靠枣树下杂草和枣树上掉落的红枣为食,辅助食料是本地出产的玉米。采取“党支部+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林下枣园鸡,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黄永红看中的村中枣园,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种下了第一批枣树,但到90年代就难以为继。他借钱贷款承包了300亩枣园,凭借一腔热血,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枣园里养黑山羊?如何养殖?有什么好处?这确实是一个新鲜话题。黄永红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了一名种枣养羊的专家能手。
黄永红表示,他计划对枣子品种进行大规模改良,将枣场做大做强,最终建设成为湖南的“红枣大观园”,同时带动附近村民共同致富。
新春伊始,虽然天气依然寒冷,但盱眙县现代农业产业却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黄永红的故事告诉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和农业模式的创新,农民可以实现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