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两大学生养特种猪走红,探索新型农业模式

在传统观念里,大学生往往被预设了一条进入写字楼成为白领的职业路径,养猪这类传统农业活动,似乎与高等教育塑造的精英形象格格不入。只是,孙双双的实践却颠覆了这一观念,她与同学回乡结合高科技养猪模式,年创销售额2000万,简直逆天了。

两大学生养特种猪走红,探索新型农业模式

2005年10月,李海洋用自己在大学摆地摊、炒股攒下的13万多积蓄,引入60头种猪,正式启动了创业之路。他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免费为农户提供种猪、饲料、技术支持,并承诺回收成猪,让农户无后顾之忧。

因为现耕读教育的加强落实是高校建设三全育人的必要一环,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涉农专业大学生提升服务三农意识的绝佳途径。

养殖场的主人名叫宋景标,1987年出生,遂溪县洋青镇洋青村人,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他告诉记者,“沙沙沙”声是豪猪进食的声音,“咔嚓咔嚓”声则是豪猪尾巴摆动发出的声音。这种独特的养殖方式,让宋景标的养殖场成为了当地的亮点。

姓名 毕业院校 养殖项目 年销售额 时间
孙双双 XX大学 特种猪 2000万 2017年11月
李海洋 XX大学 豪猪 未知 2005年10月
宋景标 XX大学 豪猪 未知 2017年

湖南科技大学领导、校属各职能单位主要负责人莅临现场,学工系统干部代表,全体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生代表参与仪式。技术经纪人是个新型职业。因为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农业,投身农业,成为新时代的“新农人”。

向当地养殖户虚心讨教。回到学校后,他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豪猪养殖方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好好的大学不读,回山里养豪猪,父母听说他要回乡养殖豪猪,差点气昏过去。“家人和乡亲一开始都不理解我,认为我很没出息。”李海洋一度遭到家人的反对和乡亲的嘲讽。

广丰区排山镇、大石乡大学生颜丰、刘剑,毕业后自主创业,为当地一个“舌安农庄”策划指导饲养中国四大名猪之一的浙江“金华两头乌”。去年年初,饲养了6头种猪,56头母猪。到目前为止,现有生猪存栏数已达600多头。由于采取环保、无公害饲养技术与方法,一头“金华两头乌”要比普通的猪多增收1000余元,而且想买“金华两头乌”猪肉的人要提前登记,市场供不应求。

据了解,颜丰、刘剑两人大学毕业后都在外打工,去年被“舌安农庄”招聘进来,专门负责市场销售。“舌安农庄”是个集种、养、配送、体验一条龙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本来合作社负责人打算养几头广丰土猪,颜丰、刘剑根据居民口味及市场需求提出养殖“金华两头乌”的建议。两人还通过网上信息、书籍及到金华养殖户走访取经,学到了一手养殖技术,指导当地养猪场科学养猪,提高猪肉的市场竞争率。

据“舌安农庄”负责人介绍:这种“金华两头乌”猪肉嫩、好吃,颇受众多百姓家庭和酒店、菜馆的欢迎。预计到12月份,每月出栏的“金华两头乌”销售收入将达20余万元,除去成本外月纯收入8万元以上,一年下来可创收100余万元。

如果您有更多关于猪的信息想要了解,可以点击查看农村创业网站猪频道详细了解。

了解了两大学生养特种猪走红,探索新型农业模式。,再深入了解特种猪养殖新案例,引领农业创新潮。

科技赋能,大学生回乡创业,年创销售额达2000万

2017年,孙双双,一位拥有大学学历的年轻人,毅然选择回乡创业。她结合了高科技养猪模式,不仅实现了年销售额2000万的壮举,更在传统农业领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孙双双的故事,无疑为大学生创业树立了榜样。

两大学生养特种猪走红,探索新型农业模式
从摆地摊到养猪场,李海洋的创业之路 耕读教育,高校学子助力乡村振兴

因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耕读教育成为高校建设三全育人的必要一环。许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三下乡”社会实践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大学生创业,打造“金华两头乌”品牌

这些案例,只是特种猪养殖领域创新的一个缩影。未来,因为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农业领域,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农业创新的浪潮,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更多惊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1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