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云黑山羊产业基础薄弱,亟待做大做强
产业现状 | 问题分析 | 发展建议 |
---|---|---|
羊场规模增长 | 基础薄弱 |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
市场前景广阔 | 饲养方式落后 | 推广现代化饲养技术 |
带动农民增收 | 科技化程度低 | 加强科技研发与培训 |
戴云黑山羊,这一在闽南地区享有盛誉的品种,近年来在养殖户的精心照料下,规模逐渐扩大。只是,这个产业的背后,却隐藏着基础薄弱的问题,亟待进行做大做强的突破。
从单一品种的十几只小羊,发展到如今100多头戴云黑山羊和努比亚羊的规模,养殖户朱正火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的近期规划就是先把羊的规模做大做强,让戴云黑山羊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只是,戴云黑山羊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会东地区拥有天然草场336万亩,人工草地27.6万亩,全年可作为饲料用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秸秆39.3万吨,这为发展黑山羊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与此同时,黑山羊产业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
李贤刚、李贤毅养殖戴云黑山羊的地方,正是他们把戴云山羊养殖业做大做强的起点。李贤刚正打算着在保证羊群足够活动场所的前提下,采取圈养方式养殖戴云山羊,在原有羊舍基础上,加盖4个羊舍,同时通过流转,租用80亩土地,种植生态草料,保证山羊饲料供应。
广西气候温和、湿度大,这样的环境适宜寄生虫的繁殖生长。我区大多数羊场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条件较差,存在舍内潮湿、卫生条件差、通风不畅诸多问题,再加上采取放养模式,管理滞后,更增加了患病几率。因此,黑山羊产业的科技化程度亟待提升。
在当前黑山羊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养殖效率不高、饲养成本上升、散户退出加快、规模养殖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其供需矛盾必将日益突出。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实现产业的做大做强,成为摆在养殖户面前的一道难题。
白史且,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导、省学术带头人、国贴专家,在会东“黑山羊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指出,黑山羊产业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领头羊。他立足会东黑山羊产业发展的现状,为会东黑山羊产业量身定制发展构想,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
如何养好这些羊?李贤刚来到县畜牧水产局咨询。目前全县已累计发展规模养羊498户,山羊存栏8.1万只,比去年同期增长2.6%,出栏山羊4.8万只,同比增长5.6%,仅卖羊收入就达4000多万元,黑山羊养殖已成为该地区重要的农业支柱。
2010年春,李贤刚回村时,发现村里一户人家养殖了一栏个头矮小,皮毛黑亮的山羊,这种山羊结实健壮,温顺活脱,全身皮毛有如墨染一般,十分可爱。当时这户人家要出外发展,想将羊盘出去,李贤刚二话不说,马上用7万元将60多头山羊盘了下来。
戴云黑山羊产业基础薄弱,亟待做大做强。已经梳理完,现在进入戴云黑山羊产业:创新驱动,拓展市场新格局。
朱正火的羊场,如今正以戴云黑山羊和努比亚羊为主打。这些山羊品质上乘,口感极佳,属于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深受市场欢迎。基地产出多少羊,闽南沿海市场便照单全收。
尤溪县的乡村,养殖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位90后研究生,朱正火,毅然决然放弃城市生活,回村养羊,立志将家乡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