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识茶

葛洲坝破坏中华鲟唯一产卵地,影响其繁衍

多年来,林区毒鱼、炸鱼和捕产卵亲鱼的现象十分严重,这种对资源的毁灭性破坏,应坚决制止。

葛洲坝破坏中华鲟唯一产卵地,影响其繁衍

收藏分享微信好友新浪微博朋友圈QQ空间QQ好友评论打印字号据此前诸多媒体报道,在1980年代,长江第一座大型水电站葛洲坝建成之后,便阻断了中华...

脊背上有明显凸起的硬甲。 经过核查,渔政部门发现,这是一条人工放生于长江的中华鲟,但死亡原因暂不明确。 葛洲坝下游是目前中华鲟唯一的自然产卵场。只是,种种迹象表明,中华鲟可能已经放弃在此产卵。 “如果中华鲟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上灭绝,会是很大的遗憾。”中华鲟研究所工程师吴川说。

年份 葛洲坝截流前 葛洲坝截流后
中华鲟产卵数量 大量 显著减少
中华鲟幼鱼资源 丰富 大幅减少

导读:1、长江白鲟已经灭绝,而其难兄难弟中华鲟已经濒危。现在正值中华鲟洄游到葛洲坝的时间点,还能见到这些飞跃而上的“水中活化石”吗?2、长江全面禁渔10年,价格等同茅台的刀鱼,将来是否还能成为餐桌上的河鲜?3、“四大家鱼”正从长江中消失,你觉得这是真的吗?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水生生物...

“当初认为,中华鲟毕竟是和恐龙同个时期的物种,对于人类近些年的活动,它应该是有适应能力的。只是事实上,我们的估计过于乐观了。”上述水产研究所具体主持监测活动的指挥王成友感慨道。

返回上游产卵场。过去几十年以来,大型水工建筑物、航运、污染、噪声、过度捕捞、越来越广泛的驳岸水泥固化和河滩湿地逐步消失等,严重影响了中华鲟生存繁育条件。 中国工程院2013年的综合评估报告显示,长江上游干流江段的特有鱼类资源发生了较大变化,1981年葛洲坝截流前,每年洄游到长江上游产卵的中华...

如果说2013年未产卵是因为水温升高所导致,那么,2014年产卵场的水温还正常些。这也是王成友的“筹码”。

专家给它起名“后福”,寓意“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中华鲟在产卵季节是最危险脆弱的时期,产卵期觅食、休息活动至关重要,只是受到人类破坏,工业污染等方式的影响,产卵场地大量减少,葛洲坝流域是中...

2014年的监测活动开始前,王成友和危起伟打了个赌,赌能否寻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的迹象。王成友押宝“会有成果”。

长江葛洲坝截流以后,破坏了中华鲟上溯产卵繁殖的习性,致使中华鲟幼鱼资源出现了大幅度的减少 据大坝截流前后对沿江几个渔业队幼鲟的调查,1982年和1983年沿江幼鲟资源与大坝截流以前相比,分别减少 ....

浏览量:554次 难度系数:解答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添加考点原因:葛洲坝工程建设时破坏了中华鲟的产卵等生存环境;长江中下游水体污染严重导致幼鱼大量死亡;渔民过度捕捞.近年来,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围垸等活动的干扰,洞庭湖的湿地生态功能受到了一定的破坏.

但是,这一在地球上生活了1.5亿年的古老物种,可能面临灭绝。

这一古老物种是大型溯河洄游性鱼类,亿万年来,在夏季6、7月份,它们从太平洋回到长江口,溯流而上,在长江上游金沙江段产卵,然后游回大洋。

监测活动是在如今中华鲟唯一的自然产卵场葛洲坝下展开。

这是长江里的中国“国宝”。三十余年,三代科研人员的努力,却眼睁睁看着中华鲟到了今天的地步。

2015年2月3日,“后福”的新闻通气会在荆州太湖中华鲟繁育基地召开。

1981年葛洲坝截流后,其坝下4公里处水域是中华鲟唯一的天然产卵场。 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卢林回忆,在这场拉锯战中,渔政部门可以说是...

“中华鲟正在遭遇生存危机。”危说。

4个月前,这条野生中华鲟被渔民误捕时,受伤严重。左侧鼻孔撕裂,头部和背部有4道裂口,腮部被渔网缠绕。如今它已全面康复。

九江水科所专家在观察受伤的野生中华鲟。专家说,现在是所有人都在会诊,但“病人”已奄奄一息。

越靠近大坝越有资源,但又越危险,否则什么鱼也捕不到。中华鲟已是中国特有的古...

今年9月,长江水产研究等多家研究单位确认,2013年,在葛洲坝下唯一的自然产卵场,中华鲟没有繁殖产卵。葛洲坝阻断了中华鲟通向产卵场的唯一通道。

“这意味着未来最小的中华鲟可能就是2012年出生的。按照最保守估计,这批2012年的中华鲟最大能活40岁,也就是再过37年,整个物种就将在自然界消失。”上述机构的濒危鱼类保护组组长危起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今后如再难觅产卵迹象,后果不堪设想。

回顾完葛洲坝破坏中华鲟唯一产卵地,影响其繁衍。,让我们继续探讨葛洲坝重建鲟鱼产卵地,助力繁衍生息。

生态危机:鲟鱼产卵地的困境
葛洲坝破坏中华鲟唯一产卵地,影响其繁衍
重建希望:葛洲坝的生态修复行动

面对这一生态危机,葛洲坝工程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对下游水域进行生态监测,了解鲟鱼的生活习性和产卵需求。通过人工放流,增加鲟鱼种群数量,提高其繁殖成功率。此外,还开展了水下生态修复工程,改善鲟鱼的产卵环境。

成效显著:鲟鱼繁衍生息的希望

经过多年的努力,葛洲坝的生态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鲟鱼种群数量逐渐恢复,产卵成功率逐年提高。在葛洲坝下游水域,中华鲟的产卵地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为这一古老物种的繁衍生息带来了新的希望。

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葛洲坝将继续致力于生态修复工作。未来,葛洲坝将进一步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探索创新生态修复技术,为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1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