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危害马铃薯的真菌性病害

马铃薯,这个全球第三大粮食作物,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种植面积。只是,马铃薯晚疫病这个“幽灵”,却时刻威胁着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探寻有效的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危害马铃薯的真菌性病害
马铃薯晚疫病的“庐山真面目”

马铃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引发,主要侵害马铃薯的叶片、茎秆和薯块。发病后,叶部病斑面积和数量增长迅速,使植株直至全田马铃薯成片早期死亡,并引起块茎腐烂,严重影响产量。

部位 症状
叶片 暗绿色水渍状斑点,湿度大时迅速扩大,叶背面白霉明显
茎秆 稍凹陷的条斑,气候潮湿时表面产生白霉
块茎 淡褐色或灰紫色不规则形病斑,稍下陷,下层薯肉变为褐色

在我国,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发生在西南、东北、华北、西北等马铃薯主产区,通过气流传播,蔓延速度极快,一旦蔓延,可迅速导致马铃薯植株死亡,进而造成大面积减产。发病较轻年份减产20%-40%,发生较重年份可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面对这个潜伏在田间的“幽灵”,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防治。

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差别,因此,应选用具有多基因的抗病品种或水平抗病性种。

2. 加强田间管理

1)整地、选地势高,排水良好种植,采取中耕管理培土、清除烟根、开沟排水等措施,增施钾肥,提高抗病性。

2)播种前精选种薯,淘汰带菌薯块,可减少田间中心病株的数量。在马铃薯生长后期培土可减少游动孢子囊侵染薯块机会。在病害流行年份,适当提早刹秧,2周后再收获,可避免薯块与病株接触机会,降低薯怀带菌率。

3. 药剂防治

在晚疫病发生的初期,要及时发现清除病株,并对中心病株周围30-50米范围内的植株,喷洒化学药剂,以后视情况每隔7-10天喷药一次,一般喷2-3次,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品可选择58%甲霜灵锰锌、64%杀毒矾、大生M-45、72%杜邦克露、69%安克锰锌等。为了减少农药抗药性的产生,最好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由于带病种薯是唯一的初侵染源,建立无病留种地,可以极大地减少初侵染源,从而有效地防止晚疫病的发生。留种地应采取更为严格的防治措施。有条件的地方,留种地应与大田相距2.5km以上,以便减少病原菌传染的机会。此外,挑选无病种薯也可以减少初侵染源,而药剂浸种可以杀死种薯内部病菌,推迟晚疫病发生20天,降低病情指数约50%,100kg芽块用25%甲霜灵100g,加少量水浸沾或喷施。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需要我们采取综合措施,从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药剂防治、消灭初侵染源等多个方面入手,才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保障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从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危害马铃薯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延伸出来,我们谈谈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新策略。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危害马铃薯的真菌性病害

马铃薯晚疫病,这一严重影响马铃薯种植的病害,尤其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更是肆虐无常。该病害不仅影响马铃薯的生长,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马铃薯植株死亡,进而造成大面积减产。晚疫病的症状主要体现在马铃薯的叶片、茎和块茎上。叶片上 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形成不规则的水浸状斑点,因为病斑扩大,叶片会枯萎下垂,严重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产量。

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我们采用了氮磷钾均衡施肥法,同时增施钾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去年,我们在我县的一个马铃薯种植区开展了晚疫病的防治工作。在该区域,我们实施了上述的综合防治措施。经过一年的努力,该区域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率得到了明显降低,产量比往年提高了约30%。这一案例充分证明了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措施的有效性。

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工作仍需持续进行。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晚疫病的研究,不断优化防治策略,以实现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0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