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野生中华鲟因雌性数量远超雄性,面临无法自然繁殖的困境

记者13日获悉,调查认定:中华鲟在2013年没有自然繁殖活动发生,野生中华鲟种群面临灭绝危险。每年秋季,当中华鲟溯江生殖洄游时,在各江段都可...

野生中华鲟因雌性数量远超雄性,面临无法自然繁殖的困境

中华鲟之父”危起伟:中华鲟自然繁殖已中断5年,打破困境需要五大举措。公开资料显示,中华鲟,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最大个体体长5米,体重...

“人类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仍然是中华鲟生存的主要威胁之一。”南京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只是中华鲟的洄游通道,多年来,南京已经难觅野生中华鲟的踪迹。而南京去年接报了7起关于中华鲟的市民举报,但经过专家认证后,发现这些所谓的“中华鲟”都是杂交鲟。

其他中华鲟面临自然繁殖中断的困境。隔着玻璃,危起伟一眼就认出老朋友厚福,这是唯一一尾在人工环境中生存的野生中华鲟,也是北京海洋馆...

原因 对策
长江上游大型水电开发 加强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
水质环境污染 加强水质监测与治理
全球气候变暖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洄游通道受阻 修复和重建洄游通道
过度捕捞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的最新分析报告显示,每10年中华鲟资源量衰减50%以上。中华鲟繁殖群体种群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雌雄性比增大有时达到10:1,这意味着可能有部分成熟的雌鱼无法完成生殖。而从遗传学角度上来看,物种衰退直至灭绝的趋势被拟为旋涡效应:越接近漩涡中心灭绝的速度越快。因此,大约14年后这些放流的中华鲟能否“重回长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此次放流的3000尾小鲟,主要是2011年和2013年出生的人工二代。既然已经实现中华鲟人工繁殖,是不是只需要保护野生中华鲟呢?“目前,暂时没有法律规定中华鲟养殖几代之后可以食用。”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处于极危状态,禁止捕捞和食用。而且人工培育的中华鲟并不多。国内只有两三家科研机构能实现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培育。

,最近如果你在长江捕鱼时发现身上有T型标记并有编号的中华鲟,请及时按照上面的电话及联系方式报告,这将利于放流后误捕误伤的信息反馈。

目前,宜昌是中华鲟唯一自然产卵场。正常产卵时,每条雌鲟的产卵数量可达30万-120万粒,专家统计,每100万粒卵里,只有3粒能够真正长成鱼。根据监测,自从2012年12月份监测考察就没有发现鱼腹中有卵了,但当年用鱼探仪监测到中华鲟产卵。而到了2013年10月至12月,一无所获。

南京去年7举报都是“杂交鲟”

调查报道《生死中华鲟》 今天推出下篇 《如何拯救长江“大鱼”?》 去年9月20日到今年10月20日,湖北省恒升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所有的中华鲟子一代陆续死亡36条,目前公司还有531尾中华鲟子一代。近一两年,在长江流域发现的野生中华鲟只有二十余尾,野生中华鲟通过人工繁育的亲生子——子一代中华鲟

中华鲟“阴盛阳衰”无法繁殖

2014年,相关机构对中华鲟进行了声呐追踪,在18尾中华鲟体内植入了声呐标记,来自最后一个监测站点——江苏江阴的数据显示,最终有2尾中华鲟突出重围,抵达长江口。而今年放流时仍采用“声呐标记”。沿途的武汉、铜陵、南京、江阴和靖江等9个长江断面都布设了声呐接收器,科学家将以此为基础,将中华鲟奔向大海的洄游路线图绘制出来。

记者了解到,自然环境里繁殖的“停止”令中华鲟野生种群濒临灭绝,希望只能寄托在放流的这些鱼身上。记者获悉,科学家追踪中华鲟游动轨迹靠“标记”,一般以植入鱼体体内或体外标志为主。为此,每尾放流中华鲟均进行体内体外“复合标志”,有雷达标志还有骨板标,特别是打在骨板上的电子芯片如同“身份证”。

4月12日,3000余尾中华鲟 在湖北宜昌放流,开始了“长江之旅”。其中61尾和去年一样被植入仪器一路“跟踪”。与此同时,设在南京江边的声呐接收装置正在静静“等候”上游游来的中华鲟,记者昨天获悉,24日早上10时许,长江南京段监测到第一条中华鲟抵达南京,目前已经有16条中华鲟纷纷到来,而中华鲟经过南京的过程将持续15-20天。

至于用数据支撑的分析,估计得去问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啦。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高勇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致使野生中华鲟无自然产卵的主要因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葛洲坝建成后的确影响了中华鲟的洄游产卵,但是中华鲟已经在葛洲坝下游形成了新的繁殖栖息地,当然,家还是熟悉的好。.要知道三峡和葛洲坝对中国发展的意义,和野生中华鲟的保护比较起来,取舍是自然定律。

这足以看出,我国野生中华鲟个体的数量,已经萎缩到何等濒危的地步。.比如,拿雄性中华鲟的精子活力看,上世纪,雄性中华鲟的精子在水中存活的时...

中华鲟首次未自然繁殖!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已经存在近一亿四千万年有着“水中活华石”之称的中华鲟遭到如此重创?近年来无论是野生动物或者是水下鱼类都在减少,只是最大的罪魁祸首有可能是水质环境污染,看来拯救中华鲟势在必行。 据新华网: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调查了长江中下游中华鲟2013年自然

可以看出,长江中野生中华鲟的数量,呈直线下降趋势。最新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秋季未发现中华鲟自然繁殖。年年放生不见“生”!成了一种常态,野生...

据每年长江口监测的数据来看,人工放流的中华鲟占野生比率不到4%,人工繁育的中华鲟虽然起到保种作用,但对中华鲟自然种群的恢复来说如同“杯水车薪”。

上游放流的中华鲟游入南京,看到鱼身有T型标记请报告

我国自1983年起开始野生中华鲟人工繁殖,2021年培育了子2.5代全人工繁殖中华鲟鱼苗。湖北日报讯 “据监测,2017年到2021年,作为长江生...

野生中华鲟通过人工方式繁殖的下一代,叫做子一代。原农业部2015年9月印发的《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这样中华鲟产卵频率降...

完成对野生中华鲟因雌性数量远超雄性,面临无法自然繁殖的困境。的概述后,紧接着便是中华鲟雌多雄少,人工繁殖势在必行。。

野生中华鲟因雌性数量远超雄性,面临无法自然繁殖的困境

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未在长江中下游发现去年繁殖的中华鲟幼鱼。这是有记录以来,首次发现中华鲟没有自然繁殖活动现象。危起伟表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长江上游的大型水电开发是主要因素。

▲鱼类活化石中华鲟。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被业界誉为“中华鲟之父”。他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葛洲坝阻隔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根本原因;三峡等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水电工程的相继蓄水运行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繁殖中断的关键因素,河道冲刷、航道疏浚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0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