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致力于解决牡蛎良种选育难题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其中,牡蛎作为世界性经济贝类,其养殖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只是,牡蛎良种选育一直是制约我国海洋养殖业发展的难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在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海洋养殖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海海洋所一直致力于海洋生物资源的研究与保护,尤其在牡蛎良种选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下为南海海洋所在牡蛎良种选育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成果名称 | 完成人 | 完成时间 |
---|---|---|
熊本牡蛎人工繁育及规模化苗种生产技术研究 | 张国范研究员 | 2020年 |
广东、广西野生牡蛎群体遗传变异研究 | 喻子牛研究员 | 2019年 |
香港巨牡蛎抗病性状研究 | 喻子牛学科组 | 2018年 |
应用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COI基因测序分析方法,对采自广东、广西的野生牡蛎群体进行遗传变异研究。
利用AFLP标记和基因组连锁分析技术,首次在牡蛎中定位了十几个数量/经济性状位点。
对香港巨牡蛎等6种巨蛎属、两种小蛎属及一种牡蛎属牡蛎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和结构分析。
在华南沿海发现了巨蛎属两个牡蛎未定种,分别为湛江牡蛎和电白牡蛎。
展望未来,南海海洋所再创佳绩
进一步深入研究牡蛎遗传育种理论,提高牡蛎良种选育水平。
加强牡蛎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高养殖效率。
探索海洋生物资源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信在南海海洋所的不懈努力下,我国海洋养殖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喻子牛团队成功实现了熊本牡蛎的人工繁育,这是南方地区首次成功人工繁育该品种。通过性腺培育、促熟、人工催产、幼虫孵化和中间培育等环节,共计繁育出1000多万粒稚贝。这一成果为开发新的人工养殖牡蛎种类奠定了良好基础,让喻子牛看到了应用前景。
二、遗传研究,掌握牡蛎遗传多样性喻子牛团队应用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COI基因测序分析方法,对采自广东、广西的4-5个野生牡蛎群体进行了遗传变异研究。研究发现,雷州半岛对香港巨牡蛎群体的基因交流有较明显的阻隔效应,为今后这两个地区的牡蛎养殖、种质管理和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牡蛎抗病性状是牡蛎生产的重要遗传性状之一。喻子牛团队利用AFLP标记在病害侵袭前后牡蛎家系的频率变化,结合基因组连锁分析技术,首次在牡蛎中定位了十几个数量/经济性状位点,为牡蛎抗病品种的遗传选育提供了重要依据,奠定了牡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遗传基础。
四、新种发现,丰富牡蛎资源喻子牛团队在华南沿海发现了巨蛎属两个牡蛎未定种,分别命名为湛江牡蛎和电白牡蛎。这一新种的发现为牡蛎种类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新的资源,同时建立了相关分子鉴别方法,可一次同时鉴别7种巨蛎属牡蛎,为牡蛎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分类学基础。
因为牡蛎良种选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海洋养殖产业将迎来绿色升级。喻子牛团队将继续致力于牡蛎遗传育种、抗病育种、新种发现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海洋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