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

锦屏县红托竹荪高产种植,探讨高效种植技术及环境适应性

一、菌种培养

采收后的红托竹荪逐株用竹签穿好挂在烘箱内隔火烘干。烘烤温度先低后高,即先以40—45摄氏度烘3―5小时,逐渐升温至60――65摄氏度。烘烤过程中必须在烘箱顶部开留排气孔,以免在高湿又不通风的情况下烘出来了红托竹荪泛黄变黑、品质低下。竹荪烘干后,下炕及时装入塑料袋扎紧袋口储藏。

锦屏县红托竹荪高产种植,探讨高效种植技术及环境适应性
二、栽培地块选择

地势稍高、离水源近、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土壤肥沃,酸性土壤PH值6.5左右,距林区较近的田块。

三、搭建生产大棚

大棚搭建方向,要求通风透气和便于排水。搭棚宽度占地面8米宽,长度30-40米。棚上搭盖面宽约12米,5排站柱,中桩出土高2.5—2.7米,两排边桩出土长度按田的形状大小而定。大棚农膜选用华丰牌农用无滴膜覆盖,棚上和四周全部用茅草、稻草遮阴,遮阴率达97﹪。在不规则的小田搭棚,只要确定高度,就可以根据田的形状因地制宜搭建大棚。

四、备料准备

种植竹荪的菌材主要有:白扬木、刺棒头、口啃木、桐油树等,亩用菌材5000—6000公斤。同时购买竹荪种植所需的营养:白糖亩用量:50—60公斤,农药:50﹪高效甲氰菊酯,甲氰菊,50﹪辛硫磷乳油,80﹪多菌灵粉剂、70﹪甲基托布津粉剂。

下种前,先将备好的菌材用削片机,机械打成碎片,用袋装好后放入消毒池消毒处理,消毒药剂选用高猛酸钾,用量根据水的多少而定,一般要求500公斤水加高猛酸钾50克。消毒30分钟即可。然后搬进大棚进行种植,先划好厢,规格:按40×50厘米开厢,保持沟面宽30—40厘米,把菌材碎片木材铺在土上,然后将玻璃瓶内的种子取出,每瓶种子分成40—50小块,摆在菌材上,每块种子之间相隔距离4—5厘米,种子摆好后,在上面撒少量白糖、竹粉,将兑好的营养药水洒在上面,盖一层薄薄的泥土,能够覆盖即固定种子为宜。这样,就完成了第一层种子的种植。接下来栽培第二层,方法与第一层相同,两层种子种植完成以后,形成一箱,可以覆盖,厚度3-4公分。

六、病虫害防治

为防止杂菌大面积感染造成减产损失,竹荪栽培田不宜连作,应改种水稻,三年后方可重新种植竹荪。蛞蝓:是一种软体动物,俗称“鼻涕虫”,无外壳,身体裸露,主要吞噬竹荪菌球,造成菌球穿孔,并留下一道白色黏液。可用杀螟磷喷杀或用1:50:50的砷酸钙、麦皮、水置于蛞蝓出没的地方诱杀,或在蛞蝓出没的地方喷洒5%煤酚皂溶液、50%食盐水滴杀。

七、采收和加工

竹荪子实体一当成熟破蕾撒开菌裙后就要及时采收。采收子实体时连菌托一起摘离菌床。将带菌托的子实体小量集中搁放在潮湿的地方,让菌盖表面的孢子液溶化后,将整株子实体进行清洗,摘掉菌托,保留菌盖。

八、封棚后管理

翻松土壤后,用杀虫剂:甲氰菊酯100㎜、高效甲氰菊酯100㎜、辛硫磷100㎜,杀菌剂:80﹪多菌灵粉剂150克加水250公斤。配好后用洒水桶将土壤浇透,预防病菌和害虫,封闭大棚二天后,等待下种。

十、经济效益分析

竹荪在我国特产肉厚味香营养丰富为上等山珍每千克干品外贸出口价值在5080美元有关红托竹荪的栽培技术及管理经验如下1菌种选择与制作目前国内人工驯化栽培的红托竹荪,菌种属鬼笔科竹荪属红托竹荪,菌种级数是严格按照一级母种,二级原种,三级栽培种的制种工艺生产出来的最后一代栽培种。制种原料为阔叶树锯木屑75%,玉米粉10%,米糠10%,黄豆粉3%,蔗糖、石膏粉各1%。采用传统的玻璃盐水瓶作容器制作菌种的方法制种也可用塑料袋装制种。

项目 内容
菌种培养 采收后的红托竹荪逐株用竹签穿好挂在烘箱内隔火烘干。
栽培地块选择 地势稍高、离水源近、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土壤肥沃,酸性土壤PH值6.5左右,距林区较近的田块。
搭建生产大棚 大棚搭建方向,要求通风透气和便于排水。搭棚宽度占地面8米宽,长度30-40米。
备料准备 种植竹荪的菌材主要有:白扬木、刺棒头、口啃木、桐油树等。
种植及管理 下种前,先将备好的菌材用削片机,机械打成碎片,用袋装好后放入消毒池消毒处理。
病虫害防治 为防止杂菌大面积感染造成减产损失,竹荪栽培田不宜连作,应改种水稻,三年后方可重新种植竹荪。
采收和加工 竹荪子实体一当成熟破蕾撒开菌裙后就要及时采收。
封棚后管理 翻松土壤后,用杀虫剂:甲氰菊酯100㎜、高效甲氰菊酯100㎜、辛硫磷100㎜。
综合防治措施 以预防为主,釆取综合措施防治。
经济效益分析 竹荪在我国特产肉厚味香营养丰富为上等山珍每千克干品外贸出口价值在5080美元。

锦屏县红托竹荪高产种植,探讨高效种植技术及环境适应性。讲得差不多了,现在聊聊红托竹荪高效种植案例解析。

锦屏县红托竹荪高产种植,探讨高效种植技术及环境适应性

红托竹荪的种植与管理需要细致入微。在菌丝管理期间,要清除畦面杂菌和污染物,发现“黑、红、绿”颜色的杂菌,立即用碳铵或石灰覆盖外加薄膜,进行消毒抑制。出菇期如出现杂菌,在竹荪未展裙前可喷洒金霉素水溶液,严重时喷洒0.1%多菌灵药液进行防治。

竹荪种植完成后,进入封棚期。第25天后,打开棚门浇第一道水,称为润面水。30天后,在棚的四周开窗,每隔一米开一个孔口,用小刀将农膜开口45×55cm²。根据土壤保水情况调整棚窗大小。45天后,竹荪菌丝长出土面,需人工将菌丝覆盖好。菌丝萎缩后开始现蕾,此时要检查遮阴情况,加强营养,检查水分,并适时施用营养肥料。60天后,注意预防和杀虫,避免杂菌感染,保持棚内温度和湿度在合理范围内,一般不超过32℃。

在病虫害防治中,药剂防治是重要的一环。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喷洒。例如,针对螨类,可用70%克螨特200倍液或2.5%天王星2000倍液进行喷杀。

对于一些害虫,如蛞蝓,可采用人工捕捉的方式进行控制。在害虫出没的地方进行人工捕捉,减少害虫对竹荪的侵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09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