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种植

上千尾中华鲟幼鲟现身长江口,揭示长江生态恢复新迹象

近日,长江口水域出现了一幕令人振奋的场景——上千尾中华鲟幼鲟纷纷现身,这一现象无疑为长江生态恢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上千尾中华鲟幼鲟现身长江口,揭示长江生态恢复新迹象
长江生态恢复新迹象

事实上,这已是长江流域连续两年没有监测到野生中华鲟幼鲟。也意味着,2012年、2013年两个自然年,长江流域基本没有中华鲟繁殖。只是,这一现状在今年迎来了转机。

据监测,截至6月16日,保护区管理处已在长江口水域监测到野生中华鲟幼鱼545尾。而截至记者发稿,送到保护区管理处的中华鲟幼鱼已经超过一千尾。

中华鲟:水中活化石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是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旗舰型物种,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态等价值。

只是,由于葛洲坝的截流,中华鲟的繁殖受到了严重影响。葛洲坝对中华鲟的影响,除了负面影响之外,客观上也有一些新的状况出现。比如,截流蓄水后,其水质相对变清,将粗砂冲走,河床变硬。按照现有的情况分析,长江中游水流速度基本能满足中华鲟对水流的要求。

寻找新的产卵场

对于中华鲟的繁殖,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如果有新的产卵场的话,其中位于湖口段的可能会更大。但是即使将可能性缩小到这一段,其范围也在几百上千公里,要寻找绝非易事。

中华鲟的繁殖,需要河床不是泥,起码要有鹅卵石或者粗砂。因为泥底很容易使中华鲟鱼卵窒息。就这一点长江中下游的河床基本都不太符合要求。

业界普遍焦虑:如果这种状况仍然持续,野生中华鲟有可能灭绝。它们已经被称为“水中活化石”。

只是,这一现象在今年4月有了一线转机。据悉,2014年年底,国内4家研究机构监测发现,野生的中华鲟已经持续2年没有产卵,2014年也未监测到新出生的中华鲟幼鱼游入大海。不过今年4月起,中华鲟幼鱼陆续现身长江口。

作为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对外展示窗口和陆上保障基地,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长期致力于中华鲟、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抢救救护,长江口水域的生态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监测,2017年以来,在中华鲟唯一天然产卵场——葛洲坝下游中华鲟核心保护区,已连续3年未发现中华鲟自然繁殖。

专家分析,中华鲟幼鲟的 现身,或许意味着中华鲟在离长江口更近的地方寻觅到了新的产卵场,要么就是在原先的产卵场提前繁殖。

中华鲟存在的1.4亿年间,每一代都出生在长江淡水水域,幼鲟顺流而下,游入大海,等到性成熟后,再沿着“来时路”溯源而上,回到长江淡水流域繁殖。

尽管中华鲟的 现身为长江生态恢复带来了新的希望,但长江生态恢复之路仍然任重道远。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保护这一珍贵的物种,让长江生态恢复的美好前景成为现实。

年份 中华鲟数量 备注
1983-1984 2176尾 葛洲坝截流后
2000 363尾
2008 不到200尾 许多专家估计
2017年以来 连续3年未发现自然繁殖 葛洲坝下游中华鲟核心保护区
上千尾中华鲟幼鲟现身长江口,揭示长江生态恢复新迹象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长江流域的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如禁渔、河道清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而中华鲟作为长江流域的旗舰物种,其数量的增加更是生态修复成效的生动体现。

葛洲坝截流影响,中华鲟面临挑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09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