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鱼气泡病是因水中溶解氧不足导致的疾病
溶氧是水产养殖中最重要且最容易发生问题的水质因子之一,水体的实际溶氧量受到其中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而时刻变化。当水中溶氧不足时, 直接对养殖动物产生不利影响;然后是通过影响水体环境中其它生物和理化指标而间接影响养殖动物,致使其生长、繁殖甚至生存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轻则影响生长速度,重则导致死亡。
病鱼游动缓慢、上浮贴边,或分布在水流较缓处的中上层水中。
病重者腹部膨大明显,下沉困难。
肉眼检查,可见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有许多呈线形排列的气泡。
剖腹可见部分胃内有食物,肠内有黄色粘液和气泡。
镜检鳃丝发白,鳃丝间粘液较多,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
该病对中华鲟幼鱼造成危害最大,严重时,3~5天就可使大部分的鱼死亡。
方法 | 具体操作 |
---|---|
全池泼洒食盐 | 使池水浓度为0.5% |
调整水温 | 根据鲟鱼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水温的不同要求,不断调整水温 |
减少水源过度曝气 | 防止水源中气体过饱和 |
保持水体清洁,定期更换水质。
控制放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鲟鱼的抗病能力。
定期检测水中溶解氧含量,确保溶氧充足。
水中溶解氧的重要性氧气是鱼类及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鱼通过鳃吸收水中氧气,气体交换出二氧化碳。天然水中水面的含氧量大于水下,可供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生存。因此,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多少,不仅关系到鱼的摄食,而且影响到鱼的成长、生存及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也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华鲟鱼气泡病是一种常见疾病,了解其症状、危害、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对于养殖者来说至关重要。只有确保水中溶解氧充足,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中华鲟鱼气泡病的发生,保障鲟鱼的健康生长。
在静谧的水域中,溶氧量的微妙变化往往决定了生命的存续。中华鲟,这一古老的物种,在长江流域的养殖过程中,曾遭遇气泡病的严峻挑战。氧疗技术的应用,犹如一缕清风,为这些珍稀生命的生存带来了转机。
气泡病,顾名思义,是由于水中微气泡过多,尤其是氮气和氧气过饱和,导致鱼的肠道、鳃、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这些微气泡会汇集成大气泡,影响鱼类的正常游动和呼吸。在长江流域,中华鲟的幼鱼尤其易受此病影响,严重时,短短3至5天内,大批幼鱼可能因此丧生。
面对气泡病的挑战,科研人员和养殖者们探索出了一种名为氧疗的技术。这项技术通过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有效缓解了微气泡的形成,从而降低了气泡病的发病率。在湖北某鲟鱼养殖场,氧疗技术的应用为中华鲟的生存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地案例:湖北养殖场的成功实践湖北某鲟鱼养殖场,曾因气泡病导致大量幼鱼死亡。为了挽救这一濒危物种,养殖场引入了氧疗技术。通过安装增氧设备,调整水流,优化养殖环境,养殖场的中华鲟幼鱼死亡率显著下降。据统计,实施氧疗技术后,幼鱼的存活率提高了近30%。
未来展望:氧疗技术助力中华鲟的可持续发展氧疗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为中华鲟的生存带来了转机,也为其他水生生物的养殖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因为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推广,氧疗技术有望在水产养殖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水生生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