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种植

扇贝细菌病是扇贝养殖中常见病害,严重影响扇贝生长和产量

一、病害概述

扇贝,作为一种珍贵的海产品,其养殖过程中,细菌病是常见的病害之一,不仅影响扇贝的生长,更会造成产量的严重下降。

扇贝细菌病是扇贝养殖中常见病害,严重影响扇贝生长和产量

1. 主要细菌病原

然后为假单胞杆菌属和气单胞杆菌,这些细菌平时蕴藏在海水、底泥、池底污染物,动物的体表或消化道内都可能找到,条件一旦适宜便大量繁殖侵入扇贝幼虫或稚贝的组织中成为致病菌。

2. 疾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受感染的幼虫下沉至池底,面盘纤毛短缺不齐,活动能力减弱,不久就大批死亡。在显微镜下可见幼虫组织内发现溃疡甚至分解。此病治疗效果不显著,预防方法:清除培育池底代谢物及残饵,防止引起细菌繁殖。

根据宋春华的研究,自1985年山东长岛县发现野生栉孔扇贝大量死亡以来,山东、辽宁两省栉孔扇贝的主要养殖区均多次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病害,尤其在1997-1999年间,这些问题尤为严重。

细菌病常见的有弧菌,有一种鳗弧菌专营分解有机体,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幼体面盘分解,这种病状特别是在采卵后的5~7天内发生,蔓延极快,6~8小时能致死全部幼虫。目前这种病原细菌引起的疾病一旦发现尚无治疗方案,只能预防。

在幼虫培育时常有一种霉菌和真菌感染幼体足肌部分,这种病情常在幼虫壳长168微米后发现,病菌感染缓慢,在显微镜下很清楚见到幼体生长发育时壳长、壳高不断增长,内部器官也正常发育,但足肌特别是足蹠部分开始溃烂,失去爬行功能。

三、预防策略

育苗,但其养殖因病害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始终未能大规模地发展起来。预防方法:增强亲贝育肥时的体质,每天倒池育肥,彻底清除细菌病原地,幼虫培育时勤倒池,倒池后用高锰酸钾,消毒清理池底。

四、海水细菌处理及紫外线消毒

目前对于海水中的细菌处理尚无很好办法,采取预防的措施是主要的,经常彻底清理池底,消毒池底,勤倒池,除此之外最有效的办法是用紫外线消毒海水。

年份 发生地区 病害情况 防治措施
1983-1993 山东、辽宁 扇贝大量死亡 加强管理,定期消毒,优化养殖环境
1997-1999 山东、辽宁 病害高发期 改进养殖技术,提高养殖密度,严格监控

扇贝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常见的病害,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确保扇贝的产量和质量。

在海洋养殖领域,扇贝作为重要的经济贝类,其健康生长直接关系到养殖户的经济收益。只是,扇贝细菌病却成了养殖过程中的“隐形杀手”。以下,我们将深入剖析扇贝细菌病的成因、表现及防治策略。

扇贝细菌病是扇贝养殖中常见病害,严重影响扇贝生长和产量

案例分享:某地区扇贝养殖细菌病防治实践

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扇贝养殖规模较大,但近年来细菌病频发,严重影响了养殖户的收益。经过深入调查,我们发现,该地区扇贝细菌病主要是由海水污染和气候变化引起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包括定期清理池底、使用紫外线消毒海水、加强亲贝管理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该地区扇贝细菌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养殖户的收益也得到了保障。

因为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扇贝细菌病的防治将更加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手段。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品种,利用生物技术在养殖环境中构建生物屏障,以及开发新型生物农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为扇贝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07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