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如黑鳃病、烂鳃病、肠炎病等
一、烂鳃病
烂鳃病,小龙虾养殖中的常见病症,主要由细菌引发。病虾的鳃丝会变黑,局部出现霉烂现象。为防治此病,养殖者应确保虾池水中的溶氧量在4毫克/升以上,定期清理池中的残饵和污物,以及使用漂白粉进行全池泼洒。
黑鳃病多由水质污染严重引起,克氏螯虾的鳃丝受霉菌感染。症状为鳃由红色变为褐色或淡褐色,直至完全变黑,鳃萎缩。防治时,应保持水体清洁,溶氧充足,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并使用3%~5%的盐水浸洗患病虾。
由气单胞菌引起的虾败血病,又称出血病。病虾体表布满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点,发病率高。若发现病虾,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治方法包括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清洁虾池,注新鲜水,以及全池泼洒茶粕或生石灰浸液。
聚缩虫病病原为聚缩虫,症状为克氏螯虾难以顺利脱壳,病虾常在脱壳过程中死亡。防治方法包括彻底清塘,杀灭池中的病原体,以及大量换水,减少池水中聚缩虫数量。
烂尾病由克氏螯虾受伤、相互残食或被几丁质分解细菌感染引起。初期病虾尾部有水泡,边缘溃烂,严重时整个尾部溃烂掉落。防治措施包括运输和投放虾苗虾种时避免堆压和损伤,以及使用生石灰或茶粕溶液全池泼洒。
纤毛虫病由累枝虫和钟形虫等病原引起。纤毛虫附着在虾体表、附肢和鳃上,妨碍虾的呼吸、活动、摄食和脱壳。防治方法包括使用高浓度盐水或福尔马林溶液浸洗病虾,以及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全池泼洒。
病害 | 症状 | 防治方法 |
---|---|---|
烂鳃病 | 鳃丝发黑,局部霉烂 | 保持溶氧量,清理残饵污物,使用漂白粉 |
黑鳃病 | 鳃由红色变为褐色或淡褐色,直至完全变黑 |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 |
出血病 | 体表出血斑点,肛门红肿 | 保持放养密度合理,清洁虾池 |
聚缩虫病 | 虾难以脱壳,常在脱壳过程中死亡 | 彻底清塘,大量换水 |
肠炎病 | 食欲下降,肠道发炎 | 调整饲料,改善水质,使用药物 |
烂尾病 | 尾部有水泡,边缘溃烂 | 避免损伤虾体,使用生石灰或茶粕溶液 |
纤毛虫病 | 纤毛虫附着在体表、附肢和鳃上 | 使用高浓度盐水或福尔马林溶液,化学药剂 |
对小龙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如黑鳃病、烂鳃病、肠炎病等,严重威胁养殖效益。有了认识后,再研究小龙虾病害防治策略与案例解析。
在江苏某小龙虾养殖基地,由于养殖密度过大,虾池水质恶化,导致烂尾病频发。该基地在2019年夏季,一个月内就有超过30%的小龙虾出现烂尾症状。面对这一难题,养殖户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及时调整放养密度,减少养殖密度,降低水质恶化速度。 2. 定期更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新,降低病原体数量。 3. 使用茶粕浸液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茶粕15~20克,有效抑制病原菌生长。 4. 加强饲料管理,确保饲料充足且均匀投喂,避免虾因争食而受伤。
通过上述措施,烂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养殖基地的小龙虾成活率提高了20%,产量也有所增加。
案例二:黑鳃病的防治策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