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鱼类疾病
作者:茶农闲客•更新时间:6小时前•阅读3
在我国的渔业生产中,虹鳟鱼作为一种重要的养殖鱼类,其健康生长直接关系到养殖业的效益。只是,虹鳟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作为一种严重的鱼类疾病,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一疾病的流行情况、防控策略以及防治方法。
一、流行情况
虹鳟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广泛流行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1985年,该病传入我国东北地区,随后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主要危害鲑科鱼类,如虹鳟、大麻哈鱼、河鳟等鱼苗及当年鱼种。
二、防控策略
为了有效防控虹鳟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以下策略可供参考:
措施 | 说明 |
---|---|
养殖设施及工具严格消毒 | 定期对养殖设施及工具进行消毒,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
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浸洗 | 使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对鱼卵进行浸洗,有效杀灭病毒。 |
鱼苗、鱼种不与青年鱼混养 | 避免不同年龄段的鱼种混养,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
水平传播,水源受污染等 | 注意水源管理,防止水源污染。 |
病鱼彻底销毁 | 发现病鱼后,及时进行销毁,防止病毒扩散。 |
- 提高病鱼池水温至17-20℃。
- 用脾脏、前肾及消化道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造血组织是否严重坏死,以确诊病情。
- 细胞株分离培养病毒,观察CPE或进行血清中和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确诊。
四、案例分析
江西省某虹鳟鱼养殖场,在2019年发现虹鳟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导致鱼苗及当年鱼种大量死亡。通过采取上述防控措施,该养殖场成功控制了病情,减少了经济损失。
经专业检测,该养殖场鱼苗池中的病原为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该病毒主要通过鱼苗的鳃和消化道侵入鱼体,引起发病。病鱼症状包括游动迟钝、体色变黑、腹部膨大、鳍基充血等。病理变化主要为前肾及脾脏造血组织严重坏死。
1. 隔离病鱼
将病鱼从健康鱼中隔离出来,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对病鱼进行彻底销毁,防止病毒扩散。
2. 水源净化
对鱼苗池水源进行彻底净化,确保水质清洁。具体措施包括:更换新鲜水源、定期检测水质、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等。
加强鱼苗养殖管理,避免鱼苗密度过大。鱼苗,鱼种不与青年鱼混养,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5. 疫苗接种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该养殖场的虹鳟鱼病得到了有效控制。鱼苗死亡率明显下降,鱼苗池水质得到改善,养殖场恢复了正常生产。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对虹鳟鱼养殖危害极大,养殖户需引起高度重视。通过隔离病鱼、水源净化、鱼苗池消毒、鱼苗养殖管理、疫苗接种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和传播。未来,因为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虹鳟鱼养殖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