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疱疹病毒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虹鳟鱼健康的病毒性疾病
编号 | 措施 | 说明 |
---|---|---|
① | 不从疫区引进鱼卵及苗种 | 避免病毒通过鱼卵和苗种传播。 |
① | 根据水温10℃或更低水温下发生慢性死亡,配合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初诊 | 通过水温变化和症状初步判断疾病。 |
② | 电镜切片查找疱疹病毒进行确诊 | 使用电镜技术检测病毒,确保确诊。 |
② | 将苗于16~20℃水中饲养 | 控制水温,减少病毒活性。 |
虹鳟鱼常见病害及防治
虹鳟鱼是一种喜冷水的鱼类,肉质鲜美,口感良好,腥味较小,在市场上备受青睐。因为养殖面积的扩大,鱼病问题也逐渐凸显。其中,鲑疱疹病毒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虹鳟鱼健康的病毒性疾病。
疱疹病毒病的主要危害对象是虹鳟、金鳟等鳟鱼。病原体为鲑疱疹病毒,主要通过带病毒的亲鱼传播。该病主要危害20周龄以内的幼鱼,发病速度快、来势凶猛,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防治措施
由于鲑疱疹病毒的最适生长温度在5~10℃,可以通过提高水温的方法来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 不从疫区引进鱼卵及苗种,避免病毒通过鱼卵和苗种传播。
- 根据水温10℃或更低水温下发生慢性死亡,配合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初诊。
- 电镜切片查找疱疹病毒进行确诊。
- 将苗于16~20℃水中饲养,控制水温,减少病毒活性。
- 建立独立的水体进行产卵、孵化和鱼苗培育,便于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切断感染源传播,防止水源污染。
- 发病池可通过提高水温的方法来控制病情的发展。
症状与诊断
病鱼不活泼,呈间歇性狂奔。体色变黑,眼球突出,严重时眼四周出血。鳃呈苍白色,体表及鳍出血。腹腔积水,腹部膨胀,内脏贫血呈苍白色,肝脏具出血斑点,肾脏苍白,不肿胀。病理切片显示心脏水肿,肌纤维横纹消失;有时呈玻璃样坏死;鳃小瓣上皮组织与结缔组织分离,假鳃广泛水肿,充血坏死;肾小管细胞浊肿变性;肝脏组织水肿,出血;肠组织坏死,黏膜脱落。
疱疹病毒病血液涂片染色将显示丰富的未成熟红细胞及胚细胞。通过病理组织切片和血液涂片染色,可以确诊疱疹病毒病。
一、疾病概述
二、病原体及传播途径
预防是防控疱疹病毒病的关键。不应从疫区引进鱼卵及苗种。根据水温,在10℃或更低水温下发生慢性死亡时,配合症状及病理变化可进行初诊。此外,建立独立的水体进行产卵、孵化和鱼苗培育,以便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切断感染源传播。
五、治疗方案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但可以通过提高水温来控制病情发展。在发病初期,可用9-鸟嘌呤25微克/毫升浸浴鱼苗,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此方法对部分病例有一定疗效。
某养殖场曾遭遇疱疹病毒病爆发。通过严格隔离病鱼、加强消毒、提高水温等措施,成功控制了疫情。该场在发病后采取了以下措施:1.将病鱼隔离饲养;2.使用氯消毒剂对水体进行全面消毒;3.提高水温至15℃以上;4.加强饲料管理,提高鱼苗免疫力。
疱疹病毒病是虹鳟鱼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疾病。了解其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案,对于降低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未来,因为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有信心应对这一挑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