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

池塘高产养殖淡水白鲳,需掌握适宜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

淡水白鲳,学名短盖巨脂鲤,是一种优良的热带大型经济鱼类。它以生长快、个体大、食性杂、抗病力强、起捕率高、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等优势,成为了养殖户们的热门选择。自1998年首次引入和县以来,淡水白鲳养殖在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池塘高产养殖淡水白鲳,需掌握适宜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

池塘淡水白鲳养殖技术

2004年至2008年,我们在三溪生态水产养殖示范中心连续五年进行了淡水白鲳池塘高产养殖示范,每亩产量均保持在450千克左右,无增氧设备,经济效益显著。

池塘条件

养殖中心位于城关18公里的三溪镇,紧靠徽水系的一条支河流附近。池塘呈长方形,东西走向,面积为0.57公顷,水深1.5-2米,池底平坦,坡比1:2.5-3,并配备了1台3千瓦的叶轮式增氧机。

苗种放养

放养时间为5月中旬,水温稳定保持在20-22℃以上。放养规格为12-15尾/千克为宜。放养前,用3-5%的氯化钠溶液浸泡5-8分钟,并用网箱在池塘暂养2-3个小时。

饲料投喂

投喂方法采用“四定”原则,即定点、定质、定量、定时。投喂饲料包括小麦、大豆、米糠、动物尸体、屠宰厂下脚料以及专用配合饲料。投喂次数为每天4次,分别为9点、11点、14点、16点。

病害防治

淡水白鲳抗病力较强,但在养殖过程中仍需做好预防工作。主要预防措施包括:适时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5-20毫克/千克;加强巡塘,观察鱼体活动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水质管理

为保证养殖池塘水质清爽,通常每隔15天左右换水15-20厘米,7-8月份高温期间应每隔5-10天至少加水10厘米以上。

关键点 具体措施
鱼种规格 规格应力求一致,不可悬殊过大。
放养时间 一般为5月中旬,水温稳定保持在20-22℃以上。
饲料投喂 采用“四定”原则,少量多次。
病害防治 适时泼洒生石灰,加强巡塘。
水质管理 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爽。

通过以上技术与管理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淡水白鲳的产量,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希望本文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有益的参考。

白鲳养殖:和县共义养殖场的成功之路

池塘高产养殖淡水白鲳,需掌握适宜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

预防工作:避免浮头泛塘现象

在养殖过程中,浮头泛塘现象是夏季常见的问题。为了防止这一现象,每天早晨和中午应适时开启增氧机,增加水体溶氧量。这种预防措施不仅有助于避免鱼类因缺氧而死亡,还能提升整体养殖效率。

关键因素:规格一致,科学放养

放养时,鱼种规格应力求一致,避免规格悬殊过大。同时,不应将多种规格的鱼种同池饲养,以免影响将来的轮捕上市。这种科学放养方法,有助于确保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苗种来源:健壮匀称的鱼种

放养的鱼种来自和县香泉镇天邦水产研究所。该所利用温泉资源培育的鱼种,不仅健壮,规格也匀称,为养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越冬准备:水位提升,预防冻死

在越冬之前,需要将池塘的水位线提高到一米五以上,以保持中下层水温在十二度左右,预防淡水白鲳鱼出现冻死的情况。

放养时间:适宜水温,最佳时机

淡水白鲳作为热带鱼类,耐低温能力差。只有当水温保持在20-22℃以上时,才能放养鱼种。一般放养时间为5月中旬,不得迟于5月底。选择晴天的中午进行放养,有助于鱼种顺利适应新环境。

细菌性疾病预防:泼洒生石灰

饲料投喂应遵循“定点、定质、定量、定时”的四定原则。定点投喂便于鱼儿取食和工作人员检查;定质则确保饲料新鲜,不含有害物质;定量和定时则根据鱼儿的生长速度和季节变化进行调整。

巡塘工作:观察鱼情,及时应对

巡塘是日常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观察鱼的吃食情况、活动情况和池塘水色水质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高温天气和闷热下雨时,巡塘工作尤为重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05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