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花卉

中华鲟养殖技术,关注鱼苗培育、饲料选择和病害防治

中华鲟,作为我国珍贵的淡水鱼类,其养殖技术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以下将从鱼苗培育、饲料选择和病害防治三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中华鲟养殖的要点。

中华鲟养殖技术,关注鱼苗培育、饲料选择和病害防治

一、鱼苗培育

1. 苗种培育池:可用圆形玻璃缸或正方形水泥池制成。圆形玻璃缸直径约为35m,深度1.5m;水泥池则需直径35m,深度1.5m,底部坡度为68度,池壁和底部需贴瓷砖。水深控制在0.6-0.9m之间,水温保持在20-29℃之间。进水方式采用喷淋和直接注水,排水为中心溢排水。

2. 水质管理: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溶氧量在6毫克/升以上,pH值在7-8之间。根据鱼苗生长情况调整水质,确保水质的稳定。

3. 投喂管理:鱼苗培育期间,主要投喂新鲜动物性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体重达到5克时,日投喂量为体重的10%,每隔7天减少1%,直至递减至2%为止。日投饵次数为4-6次,但应根据水温、摄食及生长情况灵活掌握。

二、饲料选择

1. 池塘养殖:主要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鲟鱼鱼苗下塘时,尚未形成在固定地点摄食的习惯,要及时进行驯化。

2. 大水面养殖:可在大水面放养或网箱、围栏养殖。饵料蛋白含量控制在32%-36%之间,用人工饲料养殖时,应定期投喂药饵消除病虫害。

三、病害防治

1. 日常管理:定期检查鱼苗的生长状况,发现病鱼及时隔离治疗。保持养殖场清洁,减少病原体滋生。

2. 药物防治:根据鱼苗的生长阶段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防治。常见疾病有寄生虫病、细菌病、病毒病等。

案例分析

养殖场 养殖时间 转化率提升比例
XX养殖场 2020年1月-2021年1月 15%
YY养殖场 2019年3月-2020年3月 18%
中华鲟养殖技术,关注鱼苗培育、饲料选择和病害防治

仔鱼放养,科学规划之术

仔鱼的放养密度需根据实际条件科学规划。一般而言,每立方米水体放养2.5至3.5万尾仔鱼。因为仔鱼的生长,应适时进行分池,以保持适宜的密度。在饲料选择上,初期以轮虫、小型枝角类或人工颗粒饵料为主,投饵率40%,每天投喂8次。因为鱼苗的长大,饲料成分和投饵率应相应调整。

病害防控是中华鲟养殖成功的关键。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溶氧量、pH值等指标在适宜范围内。同时,要定期投喂药饵,以预防病害的发生。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一种名为“三联防”的病害防控策略,即通过改善水质、调整饲料成分和加强日常监测,有效降低了病害的发生率。

越冬管理,平稳过渡之道

中华鲟的越冬管理同样重要。在冬季,水温降至16摄氏度时,需将中华鲟移入室内水泥池进行越冬。越冬期间,要密切关注水温变化,确保水温稳定在适宜范围内。此外,还要定期检查鱼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养殖模式,多样化发展之路

中华鲟的养殖模式多样,包括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大水面放养等。不同的养殖模式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在实践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05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