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培育河豚技术,一种利用池塘环境养殖河豚的方法
河豚,一种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却因含有剧毒而让人望而却步。只是,在科技的力量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安全地养殖这种珍贵的鱼类。本文将为您揭秘池塘养殖河豚的奥秘。
池塘选择
池塘是河豚养殖的根基,选择合适的池塘至关重要。理想的池塘应具备以下条件: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周年水温变化较小、交通和供电便利、池塘周围无高大建筑物且不易受风暴或洪水冲击。
在冬季或农闲时,将池塘中的水排干,挖出池底淤泥,自然曝晒。鱼种下池前,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清塘消毒,确保水质安全。
饵料投喂及水质控制
鱼种全长 | 每天投喂量 | 饵料类型 |
---|---|---|
3厘米前 | 1千克 | 黄豆浆 |
20天后 | 鳗料 | 黄豆大小软颗粒 |
水质方面,保持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水色呈绿豆色,水中浮游生物数量丰富。若饵料生物过多,则注入新水,降低生物密度,保持水质清新。
河豚养殖案例
江苏省金湖县以《河豚鱼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为依托,于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在9.8×667平方米的池塘内进行河豚鱼试养,取得了平均成活率85%-95%的成果。
日常管理
坚持巡塘,观察河豚的活动、摄食及水色、水质情况,检查养殖设施。每天定时测量水体理化因子,如水温、pH值、溶解氧等,并做好日常记录。每隔10-15天测定鱼体生长情况,做好记录,以作为投食的参考依据。
不同规格分养
不同大小的河豚抢食能力差异较大,为防止鱼体相互残杀,提高养殖成活率,应对不同规格的个体进行分养,一般30-45天进行一次。
驯养与投喂
河豚经驯化后,可投喂碎杂饵鱼肉、虾、螺肉、蚌肉等。苗种放养一周内,用新鲜适口的鱼肉、虾肉、贝肉等作为开口饵料,进行驯化,使之逐渐适应养殖环境和饵料组成。
河豚喜水质清新的环境,池塘养殖应根据水色、水质、透明度、溶氧及鱼虾活动情况不定期加注新水,每月大换水一次以改善水质。
池塘养殖河豚技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从池塘选择、饵料投喂、水质控制、日常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精心操作。掌握这些技术,我们才能在养殖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在池塘培育河豚技术,一种利用池塘环境养殖河豚的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池塘河豚养殖:创新养殖模式。
由于河豚鱼对水温有特殊要求,因此,春季水温达到18℃以上时,适宜在室外池塘养殖;而秋季水温低于18℃时,则需转入温室进行养殖。
投饵
饵料以鳗料为主,每天饵料投喂量占鱼体重的3%-7%左右,投喂时需定位、定量、定速、定质。一般日投饵两次。池中最好搭建食台,以便及时检查摄食情况。若投饵后两小时食台上仍有剩余饵料则需减少投喂量,食台需常清洗、曝晒以免病菌滋生。
鱼种运输及放养
为保证鱼种质量,暗纹东方鲀应为正宗鱼种。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溯水性强的个体作为放养对象。运输一般用塑料袋充氧运输,3-4厘米的苗种每袋装100-150尾,可运输5-8小时,成活率95%以上。苗种放养前最好用5ppm漂白粉或1ppm孔雀石绿消毒10分钟,放养时应注意温差不宜过大。暗纹东方鲀应稀养,3-5厘米的鱼种池塘放养密度为2000-3000尾/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体交换量大的池塘可以适当加大放养密度,可每亩3500-4000尾。随鱼体生长,逐渐捕大留小,分稀养殖。
大规格鱼种养殖是河豚鱼的天然“保健食品”,是增强鱼的体质、提高放养成活率和加快生长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搭建投饲台于池塘北岸中间位置,用木板或水泥板作台面并伸向池内水面5m左右,台面下方用木棍或水泥杆作桩,将投饲台固定于高出池塘最高水位40~50cm。
鱼种在室内培育到1.2-1.5厘米,亩放1-2万尾。运输距离较近可用塑料桶带水运输,若运输距离较远则应用塑料袋充氧运输,每袋装800-1000尾,运输时间在7-8小时内可保证成活率,运输用水最好为3-5ppm的盐水,放养时温度应在18℃以上,注意袋内外温差不宜过大。
国内网箱养殖河豚的网箱规格为3×3×5m,多见于南方沿海,北方大多数为池塘养殖,面积数千至数万m²不等,池深2-2.5m。目前日本的河豚养殖以网箱养殖为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