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饲养管理技术,涵盖孵化、幼禽、成禽各阶段
1、育雏期管理
孔雀成年期是指2年以上产蛋期的孔雀或休产期的孔雀。种孔雀舍每栏公母配比为1∶3~5,栏舍面积为5米×10米,室内外各半,网高5米。网孔为1.5厘米×2.5厘米,运动场上应种植遮荫植物。饲喂定时定量,保持安静,注意清洁卫生。
孔雀达到成年需要两年的时候,这时候你要看下成年的孔雀公母分别有几只,它们正常的比例的一只公的配4只母的,大约需要一个15平方米的地方居住,适当的添加一些它们活动的场所和设施,喂养它们的时候要有规律,合理喂养,其实在不同的季节,孔雀的饲养管理也有所不同,夏天的时候因为天气变化,会经常下雨,这时候孔雀就不咋爱吃东西了,可以少放些食物,及时的清理吃剩下的食物,到了秋天之后可以逐渐的增加喂食,还要做好防暑防冻的准备。
1.1 蓝孔雀有哪些外貌特征
蓝孔雀体形与绿孔雀相似,但其羽毛颜色更为鲜艳夺目。蓝孔雀的雌雄在外观上有明显的区别。雄孔雀羽毛鲜艳美丽,脸部黄白色,羽上有大而带金属光泽的眼状斑,令人叹为观止。雌孔雀的体羽以灰色为主,没有延长的覆尾羽。
在繁殖季节,活动量大,采食量大,应及时调整饲粮,注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饲料。在角落处设产蛋箱。
小孔雀的成长时间比较短,一般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小孔雀长大。在早期,大多数是人工管理的方式进行。不到一个月大的小孔雀管理方法一般都是要放在笼子里进行养殖。当然笼子的选用大小要合适。保证,小孔雀在里面有足够的空间能够活动。还要保,孔雀适宜的温度。
育成期是指61日龄至成年前生长阶段。育成舍的室内约占1/3面积,运动场网高5米,室内外设栖架,饲养密度为20只/100平方米。饲料以纯合颗粒料最好,每天喂2次,青绿饲料喂2次,应定期检测体重。如作为商品肉用仔孔雀,饲养8个月龄后能达到3.5~4公斤,便可上市。
应多喂精料量,增加青绿饲料,防止霉变。做好清洁和防暑降温工作。
育成孔雀的饲养管理,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好雏孔雀的科学饲养。前沿科学:孔雀鱼养殖新技术探索。综上所述,育成孔雀的饲养管理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3.1 饲料与饲喂次数
秋季管理正值孔雀正常生理换羽期,饲粮中要减少或停止油料饲料。应在换羽期间采取强制性换羽,可以有效地缩短自然换羽天数,另外可以获得优质价高的羽翎,可通过对水、饲料和光照的适当控制,并突然改变其生活环境条件,以达到整齐换羽的目的。也可在不限制饲喂的条件下,酌喂氧化锌添加剂。可使孔雀7~10天后加速换羽,夜间可试拔主翼羽、覆尾羽,如能轻易拔除则拔羽,拔不动则不要拔,50%羽毛脱落或拔除时,则应停喂锌添加剂。另外在饲粮中要增加动植物蛋白质和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的含量,促进羽毛生长。
人工饲养的孔雀正常情况会比自然的孔雀早一些繁殖,两年左右的时间,孔雀的性就成熟了,就可以繁殖下一代了,可以在这些孔雀中挑选身体外形繁殖能力强的孔雀进行交配,近亲交配是不行的,而且公孔雀的交配次数也不能太多,一般一只公孔雀五次左右就可以了,要保持社区的安静,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情交配。
阶段 | 管理要点 |
---|---|
育雏期 | 保持适宜温度,定时定量喂食,注意清洁卫生 |
育成期 | 增加运动场,控制饲养密度,合理喂食 |
成年期 | 做好繁殖管理,注意饲料营养均衡 |
孔雀饲养管理技术,涵盖孵化、幼禽、成禽各阶段,需科学管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初步框架,而孔雀全生命周期科学养殖指南则将帮助我们深入挖掘细节与内涵。
孔雀的育雏期是它们成长的关键阶段,通常需要精心照料。在这一时期,孔雀需要在一个温暖、安静的环境中成长。以我国某养殖场为例,他们采用1平方米空间养殖10只雏孔雀的方法,确保了充足的活动空间。饲养员们会定时定量地投喂熟鸡蛋、粉料、青绿饲料等,以保证雏孔雀的营养均衡。此外,还要定期进行驱虫和疫苗接种,预防疾病的发生。
春季是孔雀繁殖的季节,饲养员们需要密切关注孔雀的动态。在某养殖场,他们会在角落处设置产蛋箱,并铺垫沙子或软草,为孔雀提供舒适的产蛋环境。同时,饲养员们会调整饲料,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以满足孔雀繁殖期的需求。
冬季气温较低,饲养员们会在饲粮中增加谷粒和油料种子量,地面铺设垫料保暖,并注意通风。同时,还会加强孔雀的日常管理,确保它们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季。
通过以上各阶段的精心管理,我国某养殖场的孔雀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产蛋率达到了80%。这充分证明了科学养殖孔雀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