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苗期病害影响产量,需了解其种类及防治方法
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只是,小麦苗期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了帮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了解和防治小麦苗期病害,本文将详细介绍其种类及防治方法。
小麦苗期病害种类
病害名称 | 症状描述 | 防治方法 |
---|---|---|
小麦立枯病 | 植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 |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轮作 |
纹枯病 | 烂芽、病苗枯死等症状 | 选用抗病力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 |
小麦锈病 | 叶片、叶鞘、茎杆以及穗部出现病斑 | 适时喷洒杀菌剂,加强田间管理 |
全蚀病 | 茎基节间形成病斑,湿度较大时会出现白霉层 | 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 |
小麦白粉病 | 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 | 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 |
- 选用抗病力强的品种,提高小麦自身的抗病能力。
- 合理轮作,减少田间菌源积累。
-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卫生,及时清除病残体。
- 适时施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 适时喷洒杀菌剂,防止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案例分析
某地区小麦种植面积达10万亩,近年来小麦苗期病害严重,导致产量逐年下降。经过调查,发现该地区小麦种植品种较为单一,田间管理粗放,施肥不合理。针对这些问题,当地农业部门采取了以下措施:
- 推广抗病品种,提高小麦自身的抗病能力。
- 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病残体,保持田间卫生。
- 合理施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 适时喷洒杀菌剂,防止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经过一年的实施,该地区小麦产量提高了15%,病害发生率降低了30%,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小麦苗期病害对产量影响极大,了解病害种类及防治方法至关重要。农民朋友们应加强田间管理,选用抗病品种,适时喷洒杀菌剂,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确保小麦产量稳定。
小麦立枯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一种根部病害,主要侵染小麦根和茎基部1—2节。一旦幼苗受到感染,植株会表现出矮小、下部黄叶增多等症状。种子根和地中茎会变成灰黑色,严重时可能导致麦苗大面积枯死。面对这一难题,农民朋友需加强管理,深入了解小麦苗期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小麦锈病,又称黄痘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中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会侵害叶鞘、茎杆以及穗部。根据症状的不同,锈病可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防治锈病,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如小麦出苗后15-20天,病叶率达到10%时,应立即喷洒禾果利或进行整片防治。
纹枯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幼苗感染纹枯病菌后,会出现烂芽、病苗枯死等症状。防治纹枯病, 要选用抗病力强的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此外,在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或在播种前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2~3公斤加细土20~30公斤均匀撒于地表,然后旋耕,能有效减少土层病菌数量。
小麦全蚀病,也被称为穗腐,是一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病害。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后,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应立即使用三唑酮+百菌清、丙环唑或氟环唑等杀菌剂进行防治。预防全蚀病,关键在于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培育壮苗。
小麦基腐病在苗期发生较多,严重时会导致小麦死亡。防治基腐病,关键在于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此外,在冬季要特别注意防治基腐病,避免小麦在低温、高湿环境下发病。
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为害。防治白粉病, 要选种抗病丰产品种,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此外,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用量,能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
小麦苗期杂草问题不容忽视。根据当地杂草种类、发生特点以及用药习惯,可选择以下防除方法:马铃薯播种后至出苗前,可用草甘膦进行除草;小麦播种后至拔节前,可用草甘膦或精喹禾灵进行除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