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鹧鸪养殖技术,关注鹧鸪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

一、鹧鸪养殖概述

鹧鸪,又称为中华鹧鸪,是一种体型小巧、羽毛色彩斑斓的鸟类。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因为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鹧鸪养殖业逐渐兴起。
饲养阶段 管理要点 注意事项
育雏期 控制温度、湿度,注意通风,适时添加饲料 避免密度过大,防止挤压伤亡
育成期 调整饲料比例,增加运动量,预防啄癖 合理分群,防止疾病传播
产蛋期 保持适宜的光照,调整饲料营养,加强疫病防控 注意观察产蛋情况,及时淘汰低产蛋鸪
鹧鸪常见疾病有白痢病、球虫病、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

1. 白痢病

- 防治方法: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消毒。发病后,可用抗生素或中草药进行治疗。 - 防治方法: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更换垫料,控制饲养密度。发病后,可用抗球虫药进行治疗。 - 防治方法:加强疫苗免疫,定期进行抗体检测。发病后,可用高免血清或抗生素进行治疗。

4. 传染性支气管炎

- 防治方法: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消毒。发病后,可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四、案例分析

某养殖户在鹧鸪养殖过程中,由于缺乏饲养管理经验,导致鹧鸪发病率较高,损失惨重。后来,该养殖户学习了专业的鹧鸪养殖技术,加强了饲养管理,优化了饲料配方,降低了疾病发生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鹧鸪养殖是一项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但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掌握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和疾病防治方法。希望本文能为鹧鸪养殖户提供有益的参考。
鹧鸪养殖技术,关注鹧鸪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


鹧鸪养殖技术,关注鹧鸪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的部分讲完了,接下来看鹧鸪养殖:管理防病,案例解析。

鹧鸪育雏管理关键

雏鹧鸪最迟于9周龄转入育成舍,可实行平养、网养与笼养,为防治黑头病、球虫病及寄生虫病,建议实行网养与笼养。鉴于鹧鸪有较强的飞翔能力,可在舍外设置飞翔栏。饲养密度,4-6周龄每只0.03平方米,或均养35只/平方米,6-10周龄每只0.06平方米,或均养15只/平方米。

鹧鸪养殖技术,关注鹧鸪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

繁殖技术解析

后备鹧鸪长到28周龄,转入种用饲养阶段。约214日龄—245日龄,母鹧鸪开产。公鹧鸪比母鹧鸪性成熟迟3周—4周,因此必须对公鹧鸪提前增加营养和增加光照。公母比例平养时1:3,笼养时1:4。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年平均产蛋80枚。产蛋量高低除受亲本遗传因子的影响外,还受环境条件影响。

孵化要点

种蛋保存、消毒、选择、运输等原则上与鸡同。孵化时,孵化器内温度必须稳定在37℃—38℃,否则孵化率就会降低。孵化第1天—7天相对湿度为55%—60%,第8天—18天相对湿度为50%—55%,第19天—24天相对湿度为60%—70%,这样有利于雏鸪出壳。孵化第3天后,胚胎需氧量逐渐增加,需打开孵化器进气孔不断补充新鲜空气。

种蛋孵化23天—24天后出壳,有的25天才出壳。此时把绒毛已干的雏捡出,盛雏箱垫上草或软纸,以50只—100只放1箱为好。对刚出的雏要注意加温、透气,防止闷死。对已啄壳但无力出壳的胚雏可进行人工助产。助产要待雏的尿囊血管枯萎后方可进行,否则容易出血造成死亡。

适宜养殖的品种肉用品种如乌鹧鸪、日本鹧鸪等,这些品种体型较大,肉质鲜美,生长速度快,适合大规模肉用养殖。光照管理舍内光照应分为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初仅见轻微呼吸道症状及排少量白色粪便。因为病情的发展,迅速波及全群,病鸪表现精神不振,怕冷集堆,食欲下降或绝食,但饮欲增强,羽松垂翅,呼吸困难,可见喘气。有米汤样腹泻,迅速消瘦,最后因严重衰竭而死亡。

乌鹧鸪饲养与疾病防治技术

鹧鸪白痢病是由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对1周龄内的雏鹧鸪威胁最大,死亡率高达85%以上。发病后可试用中草药复方制剂咳喘消结合肾肿解毒药,连用3—5天。

鹧鸪的抗病能力比较强,但如果饲养环境不好,也是很容易感染支原体病的。在饲养鹧鸪的过程中,应注重饲养环境的卫生,保持空气流通,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03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