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池塘混养菱鳖技术,结合菱角与鳖的生态习性

因为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年限的延长,池塘淤泥有机质增加,水体缺氧问题日益严重,废水排放量增多,水域污染趋势加重,严重制约了水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探索适宜的池塘鱼鳖混养生态高效养殖技术,2014年保定阜平县嘉业养殖场率先开展试点研究。

池塘混养菱鳖技术,结合菱角与鳖的生态习性

一、池塘准备

项目 具体要求
池塘基本要求 阳光充足,水面开阔,水质良好,水源方便,交通便捷,每个池塘面积在5亩左右。
池塘内壁 C20混凝土护坡
水深 1.1米左右
池底 砂壤土,厚13厘米
坡度 池底中部与陆地接壤处为8°

池塘中的杂草,如槐叶萍、杏菜、野菱等,应在封行前人工清除,确保南湖菱生长空间。

二、苗种放养

在1月上旬排干池塘水,进行自然日晒、风吹、冰冻,杀死病原体和寄生虫卵,改善生态环境。3月上旬用生石灰100千克/亩化浆全池泼洒,消灭池塘内的有害生物,改善养殖条件。

南湖菱育苗移栽:选择土壤肥沃的池子,4月中旬进行播种育苗,播后15天后,南湖菱长到3叶1心时,即可开始移栽。移栽在菱鳖混养池塘中的面积,控制在池塘面积的2/3左右。

推广池塘菱鳖混养技术,能取得很好的优势互补效果。南湖菱在生长过程中对鳖的粪便有很好的吸收转化效果,能净化养殖水体,减少水质污染。而鳖在池塘生活过程中,对南湖菱的病虫饵料很感兴趣,减少病虫害发生。

饲养管理要点:

  • 饲料来源:水生动物、专用配合饲料、瓜菜等。
  • 饲料投喂方法:根据水温变化调整投喂次数和量。
  • 日常管理:勤巡逻、勤观察,及时处理死亡鳖、病鳖,清除杂草、杂物,消灭天敌,做好养殖记录。
  • 成鳖越冬管理:在10月下旬,选择背风向阳、环境安静的水池进行越冬保护。

四、鳖病防治

坚持“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提倡生态综合防治与健康养殖相结合。合理使用各种药物控制疾病发生。池塘进、排水口设置防逃罩,池塘边陆地周围用聚乙烯网片设置围栏,防治中华鳖逃跑。在缓坡与水面衔接处设置投食台,每个投食台板面面积为0.6平方米。用拱型毛竹架与聚乙烯网布制成中华鳖晒背台,晒背台设置密度为2平方米/亩。


关于池塘混养菱鳖技术,结合菱角与鳖的生态习性,实现高效养殖。的内容已经结束,现在转向菱鳖共养,生态高效养殖新典范。

池塘混养菱鳖技术,结合菱角与鳖的生态习性

饲养管理是菱鳖共养的关键。要确保水质良好,定期换水,保持水色在淡绿色至深绿色之间。在5-10月期间,每隔15-13天用生石灰调节pH值,并定期泼洒硫酸铜溶液和高锰酸钾溶液。在幼鳖阶段,每隔10-8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塘水1/2。同时,要关注南湖菱的生长情况,定期整理菱盘,确保菱盘顺利开花结果。

日常管理要做到勤巡逻、勤观察。一旦发现池塘中有鳖死亡现象,应及时捞出死鳖,并做好深埋或焚烧工作。对病鳖进行隔离喂养,查找病因,及时治疗。同时,要清除池塘中的杂草、杂物,消灭鼠类、蛇类、鸟类、蚊子等天敌,为中华鳖养殖提供良好环境。

五、饲料投喂

中华鳖的饲料来源广泛,包括水生动物、粮食、瓜、菜等。水生动物可从本地池塘、河流、水库等捕捞,也可购买野生小杂鱼。专用配合饲料可购买优质全价饲料。瓜、菜可自己种植或购买青料。饲料投喂要遵循“定点、定时、定量、定质”的原则,确保中华鳖大胆摄食。

通过实施菱鳖共养项目,保定阜平县嘉业养殖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南湖菱每年产量可达115千克/亩,中华鳖每年产量可达104千克/亩,总共产值可达17000元/亩,总利润可达6500元/亩。这一成功案例为我国水产业生态高效养殖提供了有益借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03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