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穿山甲养殖与管理:探讨人工养殖穿山甲的背景与挑战

穿山甲,一种濒危的哺乳动物,因其独特的鳞片和食性,成为了人们关注和保护的对象。

穿山甲养殖与管理:探讨人工养殖穿山甲的背景与挑战

穿山甲的繁殖特性

穿山甲一年四季均可繁殖,每年的4~5月份进入发情交配期。入夏后,是其发情高潮季节,发情期雌、雄同居,交配后各自分开。分娩期为12月份或1月份,每胎1~2仔,在固定的洞穴中由雌兽育子。初生幼子体重约100克,双眼紧闭,无磷,颜色浅白,靠母乳养育。经15天左右,开始睁眼,此时体重已达200克左右。

1月龄时,鳞片开始渐渐角质化并变成黑褐色;2月龄后,体重可达1千克以上,能跟母兽外出觅食,并趴伏在母兽背上;6月龄时,体重可达1.5~2千克,开始离开母体独立生活。雌兽在哺育期间,还能 交配受孕继续产仔,一般年产仔2胎。

养殖场要求

人工养殖穿山甲,一定要保持饲养场清洁卫生和安静。要经常清扫养殖池内的粪便,一般每2~3个月要将活动场所的土重新更换一次,定期对饲养场所进行消毒;同时要注意胃肠炎、肺炎的发生。

选择养殖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求 具体内容
位置 远离人群,避免人为干扰
环境 安静、隐蔽,具备自然生态环境
设施 具备必要的饲养设施,如饲养池、洞穴等
  • 池式养殖:建多个20~40m2的砖或石砌池子,形状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池底、池壁均用水泥抹面,使其坚固光滑。池内用石块砌几个穿山甲洞穴,把大量的土堆在其上,每个洞穴单独隔开,互不相通。
  • 封闭式养殖:由室内2~4m2的小屋和室外4~6m2的活动场所组成。室内外均为水泥地面,室内设有供穿山甲隐蔽栖息的洞穴,活动场四周有围墙或铁丝网,笼顶用铁丝网封闭。
  • 地洞式养殖:面积可为20~50m2,四周有围墙,墙壁坚硬光滑,墙高2m左右,沙质泥土地面,人造洞穴,具有假山、草丛等自然生活环境。可养10只以上穿山甲。

日常管理

  • 饲养管理:定时定量喂食,注意观察穿山甲的进食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 卫生管理:定期清理饲养场所,保持清洁卫生,防止疾病发生。
  • 观察记录:对穿山甲的生长发育、繁殖情况进行观察记录,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

进食训练与饲料配制

由于穿山甲不会主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因此在人工投喂以前,必须进行训练。具体方法是:在饲养池内先不给穿山甲供水,而在人工配合饲料中多加水使其呈稀糊状,或将鱼绞成糊状,这样由于其不耐渴,所以等口渴时便会主动去舔饮饲料盆中的饵料,逐渐便开始主动摄食。

一般常用的配料方法有:①蚕蛹粉50%,血粉15%,熟鸡蛋5%,奶粉5%,酵母粉5%、麦粉10%,豆粉10%,复合维生素0.05%,矿物质0.01%。②蚕蛹粉50%,熟鸡蛋5%,奶粉5%,干酵母10%,种植土25%,干槐叶粉5%,复合维生素0.02%,生长素0.05%。

人工养殖穿山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繁殖技术难度高、饲料来源受限、疾病防控压力大等。

  • 繁殖技术难度高:穿山甲的繁殖周期长,幼崽成活率低,人工繁殖技术要求高。
  • 饲料来源受限:穿山甲主要以白蚁为食,人工饲养成本高,饲料来源受限。
  • 疾病防控压力大:穿山甲抵抗力较弱,疾病防控压力大。

人工养殖穿山甲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是,为了保护这种濒危动物,我们必须努力克服这些困难,为穿山甲的生存和繁衍创造更好的条件。


关于穿山甲养殖与管理:探讨人工养殖穿山甲的背景与挑战。的部分结束了,现在聚焦于穿山甲养殖:挑战与趋势。

穿山甲养殖与管理:探讨人工养殖穿山甲的背景与挑战

繁殖方法:模拟自然,挑战重重

穿山甲的繁殖过程复杂,需要模拟其野生环境和习性。吴诗宝教授表示,穿山甲食性单一,这给人工养殖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目前,人工养殖穿山甲的繁育技术尚不成熟,成功率较低。他强调,模拟野生环境、提供适宜的食物和水源是提高繁殖成功率的关键。

穿山甲的饲料配制同样至关重要。人工配合饵料应以动物性成分为主,并添加维生素、矿物质等饲料添加剂。常用的配料方法包括蚕蛹粉、血粉、熟鸡蛋、奶粉等。通过科学的饲料配制,可以促进穿山甲的正常生长发育。

穿山甲的日常管理需要细致入微。由于穿山甲体表鳞片排列似鲤鱼的鳞片,容易被误认为爬行动物。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其行为变化,及时调整饲养环境。同时,要定期检查穿山甲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

未来展望:科技创新,助力穿山甲保护

因为科技的不断发展,穿山甲养殖领域也将迎来新的机遇。未来,通过引入先进的养殖技术、优化饲料配方、加强疾病防控等措施,有望提高穿山甲的人工繁殖成功率,为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00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