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中华鲟幼鱼重现长江,揭示长江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在长江这条古老的河流中,一段关于生命的奇迹正在上演。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努力,长江生态逐渐恢复活力,野生中华鲟幼鱼重现,成为生态保护成效的生动见证。
中华鲟的回归
中华鲟,作为长江流域的特有物种,曾一度面临灭绝的危机。只是,这一古老的物种正逐步回归。
年份 | 事件 | 备注 |
---|---|---|
1982年 | 科学家在葛洲坝下采集到中华鲟幼苗 | 证明中华鲟仍有繁殖能力 |
2015年4月 | 科研人员在长江口捕到第一尾中华鲟幼鱼 | 为中华鲟救护带来一线希望 |
2015年至今 | 陆续捕捉到一批中华鲟幼鱼 | 揭示长江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
长江生态修复的成果
长江生态修复取得显著成效,不仅让中华鲟幼鱼重现,还让其他长江鱼类数量逐渐回升。
- 长江鱼类数量回升
- 长江水质明显改善
- 长江湿地面积增加
- 长江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 挑战:
- 污染治理
- 水资源保护
- 生态补偿机制
- 机遇:
- 绿色发展
- 科技创新
- 国际合作
1982年,科学家在葛洲坝下采集到中华鲟幼苗,这一重大的发现说明中华鲟尽管被葛洲坝阻隔,不能到长江上游金沙江段产卵,仍有少量的鱼为了繁殖后代,在葛洲坝下产卵。并于1983年秋天获得中华鲟在葛洲坝下的繁殖成功的证据,为这些爱国鱼留下了一线生机。
今年4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向外界透露,2015年4月16日,科研人员在长江口长兴岛南部、长江隧桥东部水域监测到一尾野生中华鲟幼鱼,随后又陆续捕捉到一批幼鱼,为中华鲟的救护带来一线希望。
整个长江生态决定了长江中鱼类目前的境遇。长江有170多种鱼类,特有物种鱼大约一半没有找到标本。长江里面有三种鲟鱼全部是一类保护动物。对于此次发现的幼鱼是不是就是中华鲟幼鱼,研究人员也表示,还需分子鉴定结果,若真是,那可真是好消息啊!
上海保护区:中华鲟的“幼儿园”与“待产房”
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刘健处长告诉媒体,上海保护区在崇明岛东滩,保护区之所以建就是因为它是中华鲟的“幼儿园”,“小鱼一直会飘到长江口的附近,今年已经发现小的中华鲟,就是因为这是它的幼儿园,它们在这里面会集中待三到五个月的时间,在这里一个是长大,一个是适应在海里的环境。雄性是8年左右,雌性是14年左右才开始第一次发育,那时候又回到我们这里产卵,上海对中华鲟的保护就像‘幼儿园’与‘待产房’的功能。”
长江禁渔期:长江鱼类的新生
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以来,有关部门于2003年6月在湖南湘阴发现1尾中华鲟幼鱼,体重3千克,为渔民误捕,后被救护并放流。中华鲟是一种典型的江海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自金沙江以下至河口江段,赣江、澧水、湘江、洞庭湖、鄱阳湖也有分布,曾是长江重要的经济鱼类,现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都非常高。
2014年,当连续两年的权威科考都没有在长江葛洲坝下的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场发现自然繁殖迹象时,不少中华鲟的研究者都担忧这一在地球上生活了1.5亿年的古老物种再过37年就将在自然界消失。近日,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对外公布,从四月下旬开始,已监测到500余尾野生中华鲟幼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