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恰县成功试养中华鲟鱼,填补新疆地区养殖空白
作者:渔耕墨客•更新时间:14小时前•阅读3
乌恰县,这个位于新疆边陲的美丽之地,近年来在农业领域又添新亮点。近日,巴音库鲁提乡境内的10亩鱼塘里,1万余尾中华鲟鱼生长态势良好,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华鲟鱼养殖:填补新疆地区养殖空白
新疆乌恰县巴音库鲁提乡,地处高原,平均海拔2250米。这里,恰克马克河流经全乡,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14年,在自治区煤炭工业管理局住村工作组的帮扶与支持下,乌恰县巴音库鲁提乡开始尝试中华鲟鱼养殖,填补了新疆地区养殖中华鲟鱼的空白。
投资18万元,试养中华鲟鱼1万余尾
农民合作社模式,扩大鲟鱼养殖规模
试养成功后,巴音库鲁提乡计划采取“农民合作社”的形式,进一步扩大鲟鱼养殖规模。未来5年,巴音库鲁提乡计划将鱼塘面积 到200亩,每村建设鱼塘100亩。同时,对鲟鱼进行网格化隔离养殖,以降低大面积疾病风险。
预计每年创收420万,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乌恰县巴音库鲁提乡的中华鲟鱼养殖项目预计每年可创收420万元左右。此外,乡政府还计划对鱼塘周边进行绿化,发展第三产业。利用赛马场等便利条件修建度假村,可带动10—20户群众参与发展服务业,实现第三产业增收20万元左右。
项目名称 | 乌恰县中华鲟鱼养殖项目 |
---|---|
项目地点 | 新疆乌恰县巴音库鲁提乡 |
项目面积 | 10亩 |
养殖品种 | 中华鲟鱼 |
投资金额 | 18万元 |
预计年创收 | 420万元 |
乌恰县创新养殖模式,中华鲟鱼引领新潮流
在新疆乌恰县巴音库鲁提乡,一场关于冷水鱼养殖的创新实践正在悄然兴起。这里,10亩的五个鱼塘成为了中华鲟鱼的温馨家园,它们在这里茁壮成长,预示着新疆水产养殖的新篇章。
科学规划,试点先行
2014年,乌恰县巴音库鲁提乡政府和住村工作组共同确定了以中华鲟鱼为主的冷水鱼养殖思路。这一决策源于对当地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的深入分析。恰克玛克河流经乡境,水域丰富,非常适合冷水鱼养殖。在试样阶段,他们投入18万元,修建了五个鱼塘,面积为10亩,试养了1万余尾中华鲟鱼。
成功试养,展望未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料,中华鲟鱼的生长态势良好。预计2015年7月,这些鲟鱼将进入市场,为当地带来约36万元的收入。这一成功试养,不仅填补了乌恰县特种水产养殖的空白,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新的增收途径。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