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渔管办在保护区放流鳗鱼,关注生态平衡与渔业可持续发展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这充满生机的季节里,江苏省渔管办在保护区开展了放流鳗鱼的活动,这不仅是对生态平衡的关注,更是对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深远考量。
放流行动,生态平衡的守护者
4月9号上午,常州的第八届滆湖渔业放鱼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拉开序幕。活动现场,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共同放流了大量的鱼类资源。滆湖,作为太湖流域第二大湖,其水域面积达到了24.6万亩。自2008年以来,江苏省实施了“以渔养水”工程,2015年更是将滆湖渔业放流活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洪泽湖:禁捕退捕后的生态修复
近年来,洪泽湖渔业管理部门全面落实农业农村部、江苏省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决策部署,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摆在突出位置。3月18日下午,洪泽湖渔管办在洪泽湖北部泗阳水域举办了第十届“3.18中国洪泽湖放鱼节”公益活动。此次活动共计放流长吻鮠、赤眼鳟等110万尾,投入苗种资金近50万元。
骆马湖:鳗鱼放流,优化品种结构
7月3日下午,江苏省骆马湖渔管办首次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安家洼外水域投放了1.8万尾鳗鱼苗。鳗鱼,作为一种洄游性鱼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由于洄游通道受阻,骆马湖野生鳗鱼已难觅踪迹。此次鳗鱼人工增殖放流,旨在进一步调优放流鱼的品种结构,补充骆马湖野生鳗鱼数量。
增殖放流,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今年的增殖放流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截至目前,共有100多个单位和个人参与鱼苗认捐,认捐数量超过200万尾。增殖放流不仅修复了湖区渔业生态、保护了生物多样性,还促进了捕捞渔民增加收入,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未来展望:生态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江苏省渔管办将继续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和效果评估,强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促进湖泊生态平衡。下半年,洪泽湖渔业管理部门还将继续开展鲢鳙夏花及长吻鮠、细鳞斜颌鲴、翘嘴红鲌等特色小品种的增殖放流,预计全年将放流各类苗种30万斤、3亿尾,为江苏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放流地点 | 放流品种 | 放流数量 | 放流时间 |
---|---|---|---|
洪泽湖 | 长吻鮠、赤眼鳟 | 110万尾 | 3月18日 |
骆马湖 | 鳗鱼 | 1.8万尾 | 7月3日 |
滆湖 | 各类鱼类 | 超过200万尾 | 4月9日 |
春风拂面,湖面波光粼粼,江苏省洪泽湖迎来了新一轮的生态恢复行动。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放流活动在这里展开,为这片水域注入新的生机。
据了解,此次活动旨在恢复洪泽湖的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大水面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恢复资源量,洪泽湖渔管办有针对性地开展土著品种增殖放流,包括日本鳗鲡、长吻鲶、赤眼鳟、沙塘鳢等,总量不少于200万尾,以确保水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精准施策,打造生态渔业新典范
除了在洪泽湖进行放流活动外,江苏省还大力推广“以渔养水”的生态渔业模式。常州的滆湖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自2008年以来,滆湖实施了“以渔养水”工程,通过投放鲢鳙等“控藻鱼”鱼苗,有效控制了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改善了水质环境。
2015年,滆湖水域面积达到24.6万亩,成为太湖流域第二大湖。在持续放流和科学管理下,滆湖的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如今,滆湖渔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亮点,吸引了众多渔民前来捕捞和养殖。
全民参与,共同呵护水域生态
活动现场,汤卫明等领导亲自参与了鱼苗放流,以实际行动倡导社会各界关注水域生态、支持生态渔业发展。通过全民参与,共同呵护水域生态环境,江苏省在生态渔业建设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因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渔业已成为江苏省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江苏省将继续加大对水域生态的保护力度,积极推动渔业绿色发展,实现水生生物资源、渔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多赢。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愿景,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生态资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