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季节河蟹易发抖抖病,需警惕
河蟹,作为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在夏季高温季节,常常遭受一种名为“颤抖病”的疾病困扰。这种疾病不仅影响河蟹的生长,还会导致大量死亡,对养殖户的收益造成严重影响。那么,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这种疾病呢?本文将为您一一揭晓。
一、颤抖病的发病原因与症状
颤抖病,顾名思义,是一种导致河蟹颤抖的疾病。其主要病原为病毒或气单胞菌,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高温季节尤为严重。
- 病蟹体瘦、壳软,活力差;
- 腹部及附肢指节、掌节有红色水锈;
- 不能正常蜕壳或蜕壳后不久便死;
- 临死前活动呆滞,附肢僵硬并不停地痉挛;
- 易并发黑鳃病和聚缩虫病。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河蟹颤抖病,养殖户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清整池塘
利用秋冬空闲季节进行蟹池清淤,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消毒后抽干池水,晒池1-2个月,以求消灭病原。
2. 挑选蟹种
放种时选择硬壳体健、活力好的蟹种,不放附肢僵直、中空、软壳、活力差的带病蟹种。蟹种下塘时最好逐只检查,剔除病蟹。
3.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水质调控和饲料投喂等工作,勤换水、多换水,保持水质清新。饲料投喂要改一天一次为早、晚各一次,不喂腐烂变质饲料,准确把握投饲量,以吃饱吃尽为原则。
4. 移植螺狮
螺狮能净化蟹池底质,防止病原滋生,还是河蟹喜食的活饵料。养蟹池普遍缺乏螺狮,必须人工移植。螺狮的投放分2次,清明前后一次,6月份一次,保持螺蛳存塘量。
在保护好现有优质水草的同时,清除聚草、轮生杂草等低植水草,因地制宜种植轮叶黑藻、苦草等优质水草,并采取蟹种中间培育、推迟放种时间、降低放养密度等措施,创造水草快速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
河蟹颤抖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河蟹养殖的疾病。通过以上措施,养殖户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这种疾病,保障河蟹的健康生长,提高养殖效益。
措施 | 作用 |
---|---|
清整池塘 | 消灭病原 |
挑选蟹种 | 减少病原传播 |
加强饲养管理 | 保持水质清新,提高河蟹免疫力 |
移植螺狮 | 净化底质,防止病原滋生 |
保护、种植水草 |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河蟹生长 |
回顾完高温季节河蟹易发抖抖病,需警惕。,让我们继续探讨高温蟹抖病防治攻略,保障养殖无忧。
池塘清整:消毒与晒池,双管齐下
近年来,河蟹颤抖病发病频繁,一旦发病,治愈难度大,常常导致河蟹大量死亡。即便顽强生存下来的河蟹,也因为错过了最佳生长期而规格偏小,造成养殖户50%以上的损失。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颤抖病。
病原与发病特征:深入了解,精准防治
生态预防:打造健康养殖环境
据多年实践证明,实行生态预防是预防颤抖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河沟、湖泊围网养蟹发病明显轻于池塘养蟹;水草多、底质干净的新塘口发病轻于水草、淤泥厚的老塘口。因此,打造良好的养殖生态条件,是预防和控制颤抖病的关键。
病害识别与防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河蟹养殖中,纤毛虫病、肠炎病、抖抖病、黑鳃病等是比较常见的病害。了解这些病害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措施,有助于我们在面对颤抖病时,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螺狮移植:净化底质,促进生长
水草保护与种植:创造良好生长环境
颤抖病防治,任重道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