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淡水白鲳,需掌握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等关键技术
作者:田园茶语者•更新时间:11小时前•阅读3
淡水白鲳,以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广受欢迎。在池塘养殖淡水白鲳的过程中,水质管理和饲料投喂是两大关键技术。
一、池塘条件
项目 | 具体要求 |
---|---|
池塘面积 | 1-10亩 |
水深 | 1.5米以上 |
池底淤泥 | 厚约10厘米 |
水质 | 清新,水源充足,排灌方便 |
增氧设备 | 每口池塘配备3千瓦增氧机1台 |
消毒 | 鱼种放养前一周,用生石灰消毒池塘 |
二、鱼种放养
主养淡水白鲳一般每亩放养700-800尾,套养大规格花白鲢50-100尾;套养每亩放养淡水白鲳300-400尾。
三、饲料投喂
主养淡水白鲳的池塘应以投喂配合颗粒饲料为主。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一般为26%。
四、水质管理
- 坚持每天早晚巡塘,检查鱼的吃食、活动、生长、水质变化情况。
- 每隔5-7天注换水一次,保持水质清新。
- 做好“四定”投饲工作,杜绝投喂发霉变质、腐烂的饲料。
- 高温天气,每天中午开增氧机1小时,遇闷热等天气突变情况则提前采取措施,防止鱼浮头。
五、病害防治
淡水白鲳抗病力较强,但也要注意预防疾病。水温在25℃以上时很少生病,成活率一般在95%以上。水温在20℃左右时,往往会被致病菌感染,或引发寄生虫病。
- 禁止使用敌百虫、孔雀石绿等药物。
-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
- 定期检查鱼体,发现病鱼及时隔离治疗。
饲养期间可投喂硬颗粒商品饲料,粒径3-4毫米,粗蛋白质含量30%。采用自动投饲机进行投喂,每天定时投喂2次,即上午9时和下午3时。
七、案例分析
在某养殖场,采用上述技术进行淡水白鲳养殖,经过一年的努力,淡水白鲳产量达到每亩1500公斤,成活率达到9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白鲳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是保障鱼类健康生长的核心。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鱼类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以江苏省金湖县为例,当地养殖户郑广在池塘养殖白鲳时,特别注重水质管理。他采用以下措施来确保水质稳定:
- 定期检测:郑广每天都会对池塘水质进行检测,包括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确保各项指标在适宜范围内。
- 水质调节:根据检测数据,适时调整水质。当溶解氧低于3毫克/升时,开启增氧机;当pH值过高或过低时,通过换水或添加调节剂进行调整。
- 池塘清淤:每年秋季,郑广会对池塘进行清淤,清除池底淤泥,减少有机物积累,防止水质恶化。
饲料选择:营养均衡助力白鲳快速成长
- 饲料种类:郑广主要选择蛋白质含量在30%左右的配合饲料,同时搭配一定比例的青饲料,如豆饼、麦麸等,以保证营养均衡。
- 投喂方式:郑广采用定时、定量的投喂方式,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投喂量根据鱼的生长情况适当调整。
- 饲料质量:郑广注重饲料质量,选择信誉良好的饲料供应商,确保饲料无污染、无添加剂。
- 预防为主:郑广在鱼种放养前,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定期对池塘水质进行检测,确保水质稳定。
-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病害,郑广会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他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避免使用化学药物,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 病害监测:郑广定期对池塘内的鱼类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确保养殖的稳定收益。
通过以上措施,郑广在白鲳养殖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的池塘养殖白鲳成活率高达95%,平均生长速度为每月150克,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未来,郑广将继续优化养殖技术,提高白鲳养殖的效益,为当地渔业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