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滞销,村干部朋友圈求助
在衡阳市的忠岭村,有一种独特的无渣生姜,它承载着村民们的希望与辛劳。只是,今年的丰收却成了村民们的烦恼,因为生姜滞销,村干部们纷纷在朋友圈发出求助信息,寻找买家,解燃眉之急。
祖传技艺,生姜滞销
忠岭村的生姜种植已有2000余年历史,是村民们世代相传的祖产。今年的生姜产量约150亩,亩产量高达6000斤,是往年的两倍。只是,由于市场供应充足,忠岭村生姜的价格只有1元左右,与往年的零售价6元相差甚远。
年份 | 产量 | 零售价 |
---|---|---|
往年 | 3000斤 | 6元 |
今年 | 6000斤 | 1元 |
朋友圈求助,温暖接力
10月20日,一则“90万斤生姜销售无门,省级贫困村路在何方?”的消息在湖南人的朋友圈中迅速传播。村干部们纷纷转发,希望能够找到买家。3天时间,绝大多数生姜被卖出。
多方助力,销售有望
在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当地政府、媒体、企业等都积极参与到生姜销售中来。一些志愿者还自发组织起来,帮助村民采摘、打包、运输生姜。
案例分析:于善英的榜样作用
作为临桂区勤廉榜样的于善英,面对生姜滞销问题,充分发挥了榜样带头作用。她深入姜农的家里和田间地头查看生姜生长情况,集中村委干部及时分析滞销原因,制订生姜销售对策,并同时将情况上报镇政府。
未来展望
尽管今年生姜滞销给村民带来了困扰,但村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他们一定能够度过难关。未来,村民们也希望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生姜的品质和产量,让忠岭村的生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忠岭村的生姜之困:丰收背后的滞销危机
在销售生姜的过程中,不仅村干部们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于善英,一位勤廉榜样,深入姜农家中和田间地头,分析滞销原因,制定销售对策。帮扶干部将生姜滞销的消息发到微信群,动员镇村干部帮忙销售。河源广播电视台驻龙川县田心镇田东村第一书记刘传儒,更是将此事当作主题党日活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电商助力:从滞销到畅销的蜕变
借助微信朋友圈的力量,忠岭村的生姜销售取得了显著成效。村干部们还尝试创建网店,对接物流,联系企业单位,拓宽销售渠道。这种电商化的尝试,不仅解决了忠岭村生姜滞销的问题,也为其他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新的思路。
忠岭村的生姜滞销事件,不仅是一个村庄的困境,更是农产品电商新趋势的一个缩影。因为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商平台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电商将成为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的重要途径。未来,农产品电商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的道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