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标苗黑身病,病原不明
石斑鱼黑身概况
症状 | 描述 |
---|---|
体色变黑 | 病鱼体色迅速变黑,从鱼鳍到鱼尾部逐渐蔓延 |
生长受阻 | 病鱼生长速度明显减缓,甚至停止生长 |
食欲减退 | 病鱼食欲不振,甚至不吃食 |
活动减少 | 病鱼活动能力下降,游动缓慢,常停留在水底 |
石斑鱼黑身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病原感染:如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 水质恶化:养殖水质不良,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浓度过高
- 环境应激:如温度变化、溶解氧不足等环境因素引起的应激反应
- 营养缺乏:饲料营养成分不均衡,导致鱼体免疫力下降
石斑鱼神经性坏死病防控措施
- 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在安全范围内
- 优化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 科学投喂:选择营养均衡的饲料,确保鱼体获得充足的营养
- 增强鱼体免疫力:定期添加免疫增强剂,提高鱼体免疫力
治疗措施
- 隔离病鱼:发现病鱼后,立即将其隔离,避免病情扩散
- 消毒处理:使用消毒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
-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
案例背景:
从今年3月到5月底期间,海南石斑鱼标苗高峰期,儋州海头、乐东、文昌铺前、烟墩、翁田、陵水等地都出现了大量的石斑鱼标苗黑身病,排池率相当高。
从开始进行这个方案到第三天的时候,效果就已经出来了,明显的看到趴底病鱼逐渐散开,游到四周墙壁,开始开口吃料,死鱼现象基本得到控制;黑身的消失一般在5天后!
后续:
标苗病情稳定后立即补充营养,保肝,排毒,抗应激处理:拌料内服华扬应激宁3型10克+水产复合多维20克,连续巩固5天!
目前危害篮子鱼养殖最重要的病害有两种,一是以黑身为主要症状的细胞肿大属虹彩病毒病,养殖户俗称黑身病,二是链球菌病。有时涨潮和退潮时在潮头集群、呈缺氧状态呼吸,这时鱼体不黑,但头顶两眼间有轻微出血,显淡红色,不久即黑身、死亡。
从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发病鱼起初烦躁不安,在网箱内快速游动,之后游动逐渐变慢,最后停在箱边呈无力状,几个小时后死亡。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同时,加强水质管理,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提高鱼体免疫力,降低发病风险。
从石斑鱼标苗黑身病,病原不明,病鱼体色变黑,生长受阻。延伸出来,我们谈谈石斑鱼黑身病解决方案探析。
近年来,石斑鱼养殖行业在追求高产量的同时,面临着黑身病的严重挑战。这种疾病在石斑鱼养殖过程中尤为常见,尤其在标苗和育苗阶段。黑身病不仅影响鱼苗的生长发育,还会导致鱼苗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石斑鱼黑身病的发生,通常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是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以链球菌和神经坏死病毒最为常见。养殖环境的不适宜,如水质恶化、溶氧不足、养殖密度过大等,也会加剧黑身病的发生。此外,鱼苗自身的免疫力低下,也是诱发黑身病的重要因素。
严格选购苗种在购买石斑鱼苗种时,要仔细检查,避免选择携带病原的苗种。一旦发现病苗,应立即销毁,防止病毒扩散。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体清洁,定期更换水源,确保水质稳定。同时,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水体过度污染。
增强鱼苗免疫力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提高鱼苗的免疫力。此外,定期进行药浴,以预防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及时处理病鱼一旦发现病鱼,应立即捞出,并对池塘进行消毒。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减少鱼苗的应激反应。
时间:5月20日至5月25日,地点:海南儋州市海头镇某标苗基地,专业用户:李卫平厂长。
在本次案例中,该基地的150个标粗水泥池中,石斑鱼苗从3公分长到20公分时,出现了黑身病。病鱼表现为体色发黑、行动迟缓、食欲不振,死亡率高达40%。针对此情况,李厂长采取了以下措施:
拌料内服每天上午,将华扬克孢素20克、华扬克菌素10克和呋喃唑酮片40片拌入1斤饲料中,连续使用5天。
药浴浸泡3小时后,将相同剂量的药物用于药浴,浸泡时间为3小时。药浴后,排掉20公分水,再加入30公分新水。
经过5天的治疗,病鱼的症状明显改善,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5天后,黑身病基本消失,鱼苗恢复健康。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针对石斑鱼黑身病的防控,关键在于及时发现、科学用药和加强管理。只有综合施策,才能有效降低黑身病的发生率,保障石斑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