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生姜高产栽培技术,旨在提高生姜产量和品质

在农业领域,生姜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入。本文将详细介绍生姜的高产栽培技术,旨在帮助农民朋友们提高生姜的产量和品质。

生姜高产栽培技术,旨在提高生姜产量和品质

一、选种与催芽

选择优质种姜是提高生姜产量的第一步。应选择丰产性好、抗病性强的品种,如莱芜大姜。种姜单块重量以50-70克为宜。播种前25-30天,将种姜放入冬暖温室内或20℃的室内晾晒,然后用200倍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10-20分钟后晾干,进行催芽。催芽温度控制在22℃-25℃,一般25天左右,幼芽可长至1-1.5厘米。

播种时间 播种密度 行距 株距 播深 覆土厚度
4月1-5日 5500-6000株/亩 55-60cm 18-23cm 不超过7cm 2-3cm

播种前需浇透水,水渗下后摆种,要求摆种整齐、均匀一致,幼芽朝一个方向。

三、深耕整地与施足基肥

生姜根系不发达,吸水肥能力差,不耐旱涝。因此,选择地势较高、土壤肥沃、3年内未种过姜的地块作为姜田。冬前深耕25cm左右,翌春解冻后精细耙地两遍,做到土平如镜、土细如面。结合耕耙,亩施优质有机肥5000kg、碳铵70kg、钾肥30kg、硼肥1kg。

四、地膜覆盖栽培

地膜覆盖栽培是生姜栽培的常规方法,具有增温保湿、抑制杂草、减少中耕次数等优点。地膜覆盖可以提早播种,延长生育期,提高产量。在干旱条件下生长的大姜,植株矮小,光合作用弱,产量降低,品质较差。因此,合理的供水对促进大姜正常生长并获得高产至关重要。

遮荫可以协调地温、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满足大姜出苗和生长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植株多分枝、增加叶面积、加速营养物质的累积,为提高产量奠定基础。将原来的栽植平行逐渐变成垄行,有利于土壤滤水和透气,有利于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六、强化田间管理

出苗前一般不浇水,不通风。出苗后适当通风或浇小水,保持棚内白天22℃-25℃,夜间16℃-18℃。立夏之前撤膜,及时插姜草或用遮阳网遮荫。10月20日左右扣棚,及时调节棚内温度,白天保持22℃-30℃,夜间15℃-20℃。当气温降到8℃-10℃时,即11月上旬适时收获。施肥上,在姜苗高30cm左右时,亩施尿素10kg;立秋前后结合培土亩施尿素和复合肥各10kg;9月上旬,当姜苗具6-8个分枝时,亩施复合肥20kg加尿素5kg。浇水上,栽前浇透水,幼苗期浇小水,立秋后旺盛生产期大水勤浇,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同时,雨季要注意及时排除垄沟内积水。

七、病虫害防治

播种时亩施3%甲拌磷颗粒剂5kg,以防治地下害虫。防治姜瘟病主要采用轮作换茬,严格选用无病种姜,浇净水施净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石灰对病穴进行消毒。药剂可选用克枯星800倍加农用链霉素1000倍或姜瘟宁300倍进行防治。黄姜出苗后以姜螟虫、菜青虫、蓟马为主要防治对象,及时喷药,一般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24%万灵或虫扫光,加氯氰菊酯或赛磷威等连喷2-3次,每次间隔6-8天。

深耕改良,奠定生姜高产基础

在我国的某农业示范园区,姜农们深谙土壤深耕的重要性。他们采用的是25cm左右的深耕深度,确保土壤结构良好,利于根系生长。冬季,他们会进行一次深耕,翌春解冻后,再精细耙地两遍,确保土壤上实下虚,如镜面般平整。这种深耕不仅提高了土壤的透水透气性,还增加了土壤肥力,为生姜的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姜高产栽培技术,旨在提高生姜产量和品质

精准灌溉,保证生姜生长需求

灌溉是生姜生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这个案例中,姜农们根据生姜的生长需求,实行精准灌溉。栽前浇透水,幼苗期浇小水,立秋后进入旺盛生长期,则大水勤浇,保持土壤湿润。这种方法不仅保证了生姜的生长需求,还减少了水分浪费。

遮荫处理,优化生长环境

合理施肥,均衡营养供给

在大姜的栽培过程中,合理的施肥至关重要。姜农们根据大姜的生长周期和需肥规律,进行了配方施肥。施足基肥,适时追肥,确保了生姜生长过程中营养的均衡供给,从而提高了生姜的产量和品质。

病虫害是大姜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威胁。在这个案例中,姜农们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包括轮作换茬、选用无病种姜、浇净水施净肥等。对于病虫害的防治,他们及时喷施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了大姜的健康生长。

通过以上措施,这个农业示范园区实现了生姜的高产和优质,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95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