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鸡养殖,需掌握科学饲养管理技术
一、乌鸡的品种选择与特性
乌鸡,学名乌骨鸡,原产于我国江西泰和县,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禽类。乌鸡肉质细嫩,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选择乌鸡时,应挑选重冠、绿耳、白绒、五爪、乌黑五大特征齐全的优良品种。
2.1 饲养环境
乌鸡适应性强,舍养、围养、笼养和放养均可。鸡舍要求干燥、通风、保温、安静和卫生。同时,鸡舍内需设置砂浴槽,以帮助乌鸡清洁羽毛,促进生长发育。
雏鸡孵出后,需采取保温育雏措施。第1周最适温度为35~36℃,每周降低2℃,直至脱温。开食时,以煮得半熟的小米和熟蛋黄为主食,7天后改喂混合饲料。饮水应充足清洁,初期喂温水,并加入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
30日龄的乌鸡即可生长丝毛,50日龄体重可达250克。鸡舍要求保持卫生、湿度适宜,光照充足。日粮采用配合饲料,包括鱼粉、豆饼、谷物粉、玉米粉、高粱、米糠、贝壳粉、生长素和青绿饲料等。产蛋期间,适当增加青绿多汁饲料,防止过肥,并加入锰盐提高产蛋量和蛋的品质。
乌鸡抗病力较强,但仍需坚持“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每天打扫鸡舍,清除粪便,注意防潮;每周消毒1次,每隔3~5天刷洗消毒食槽;不喂霉烂变质饲料。
良好的通风控温能保证乌鸡生长环境,促进快速育肥。避免乌鸡排泄物散乱稀释,造成病菌积累,污染生长环境。
繁殖乌鸡时,应选择重冠、绿耳、白绒、五爪、乌黑五大特征齐全的优良个体。孵化可在春、秋两季进行,公鸡要求健壮、性特征明显;母鸡要求产蛋多、就巢性差。繁殖公母鸡比例1:6,可以获得较高的受精率,孵出的雏鸡也健壮。
公鸡 | 母鸡 | 特点 |
---|---|---|
体重 | 1~1.5千克 | 健壮 |
性特征 | 明显 | 无 |
产蛋量 | 无 | 高 |
就巢性 | 无 | 差 |
乌鸡养殖是一个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掌握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至关重要。只有科学管理,才能确保乌鸡健康生长,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