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害小麦叶片

在金黄的麦浪中,小麦白粉病如同隐形的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每一片麦叶。这种真菌性病害不仅影响小麦的外观,更严重的是,它能够导致产量的大幅下降。下面,我们就来揭开小麦白粉病的神秘面纱。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害小麦叶片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

小麦白粉病主要侵害叶片,但也可能蔓延至叶鞘、茎秆和穗部。叶片上 出现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并联合,形成长椭圆形的大霉斑。严重时,霉层可覆盖叶片大部分,甚至整个叶片。霉层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后期逐渐变为灰色,上生黑色颗粒。叶片早期变黄、卷曲、枯死,重病株常矮缩不能抽穗。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品种抗性和栽培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当气温在15~20℃、田间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病害发展迅速。肥水施用过多,小麦生长过旺,群体密度过大,田间湿度大,植株幼嫩,抗病力低,很容易发生白粉病。

此外,白粉病菌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白粉菌有性时期产生的闭囊壳可通过侵染自生麦苗在病害循环中起作用。夏季最热一旬的平均气温在24℃以下的地区,白粉菌可在自生麦苗上以无性分生孢子顺利越夏。秋苗发病后一般均能越冬,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

防治措施 具体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白粉病有较强抵抗力的品种,从源头上减少病害的发生。
合理施肥和密植 氮、磷、钾肥要平衡施用,适当增加磷钾肥,密度不宜过大,注意田间通风透光性。
药剂防治 用药剂防治可收到明显的制止病害蔓延的效果。施药的次数及时间可根据发病早晚、病情轻重和药剂种类而定。一般在拔节期至孕穗至齐穗时开始用药,每隔7~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即可收到良好效果。用药种类有多菌灵、托布津、退菌特、三唑醇等。
消灭初侵染源 播种前尽量消灭自生麦苗或田边禾本科杂草。

案例分析

近年来,因为麦田肥水条件的改善及高产田群体密度加大,小麦白粉病发病逐年加重。据调查,小麦受白粉病危害,严重田块可减产20%~30%。例如,在2020年,某地区小麦种植面积达10万亩,由于白粉病的严重危害,导致该地区小麦产量下降约20%,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小麦白粉病作为一种真菌性病害,对小麦产量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药剂防治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农民朋友们应重视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工作,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

在河南省的麦田里,一场关于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战正在悄然展开。小麦白粉病,这个让农民头痛的病害,每年都会给丰收带来威胁。但在这片土地上,农民们正用新的策略,守护着每一粒麦子的安全。

消灭初侵染源:播种前的关键一步

在播种前,农民们会仔细清理田地,消灭自生麦苗或田边禾本科杂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步骤,却是预防白粉病的第一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减少病原菌的初始侵染源。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害小麦叶片

药剂防治:精准打击,有效制止病害蔓延

当小麦进入拔节期至孕穗至齐穗的关键时期,农民们会根据发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多菌灵、托布津、退菌特、三唑醇等药剂,成为了他们手中的利器。每隔7到10天喷一次,共喷2到3次,就能有效制止病害的蔓延。

气候与品种:双重因素影响病害发展

白粉菌的越夏与越冬:病害循环的关键环节

小麦白粉病不仅会导致减产,还会降低小麦的品质。据调查,严重受病害影响的田块,减产幅度可达到20%到30%。因此,防治白粉病对于保障丰收至关重要。

防治策略:综合施策,保障丰收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农民们正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小麦白粉病防治的新篇章。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一抹金黄的丰收景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92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