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畸形生长成因复杂,包括土壤、气候、病虫害等因素
山药,作为我国传统食材之一,深受人们喜爱。只是,在栽培过程中,山药常常会出现畸形生长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其外观,更对经济价值造成损失。那么,山药畸形生长的成因究竟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团。
一、土质因素
影响因素 | 具体表现 |
---|---|
土质的好坏 | 黑黏土中生长的山药,块茎蛇形、脚掌形多,块茎表面毛根粗大、毛多;沙质土中生长的山药块茎细长,粗度不够。 |
土壤的地下水位 | 地下水位过浅,山药植株生长不旺盛,根和块茎都易受渍腐烂。 |
连作地块土壤 | 病虫较多,受根分泌的激素影响,块茎皮色变暗,品质变差。 |
- 挖沟深度不够:山药沟太浅,山药块茎的基端分生组织在伸长到沟底后开始侧向生长,长成脚掌形或蛇形山药。
- 沟内土质不均匀:山药块茎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砖块、石子、硬土块后,容易发生弯曲或变形。
- 山药嘴子摆放不当:因山药嘴子摆放不当,生成2~3条茎,若不及时处理,地下容易形成多个块茎,影响山药品质。
预防措施
- 挖沟要足够深,挖沟深浅因山药品种而异,但多数山药块茎长1~1.3米,挖沟应在1.3米以上。
- 山药种植前混施有机肥,对山药沟20~30厘米的土层进行3次旋耕,使土肥混合均匀。
- 摆放山药切块、嘴子时应使健壮芽与地面有45度斜角,保持健壮芽的顶端优势,抑制其他芽的生长,同时健壮芽应侧放,以便于地上部茎蔓生长和地下部山药块茎的伸长。
- 雨水过多,或浇水不当,造成塌沟,使山药块茎生长受影响,变弯曲。
- 蛴螬、蝼蛄等害虫咬伤山药块茎或基端分生组织,造成虫眼或分叉。
- 根结线虫、炭疽病、茎腐病等危害山药叶片、块茎,影响山药品质。
- 浇水应适时、适量,雨季及时排除积水,预防塌沟。
- 有机肥应充分腐熟,并拌入少量敌百虫,以杀灭有机肥中的病菌和害虫。
- 山药种植前用多菌灵500~800倍液浸种,在种植沟内撒入拌有敌百虫的细沙或麸子。
- 从6月上旬开始,每15天喷施1次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500倍液,预防和杀灭病菌。
刚刚说了山药畸形生长成因复杂,包括土壤、气候、病虫害等因素。,现在继续说山药畸形防治策略研究。
在山药的栽培过程中,土壤条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我国某地为例,当地山药种植者普遍反映,由于土壤地下水位过浅,山药植株生长较为衰弱,根系和块茎容易因积水而腐烂。此外,土壤中携带的病菌也是导致山药畸形的重要因素。如山药嘴子和切块,在土壤中至少经过一年的栽培,往往携带根结线虫及炭疽病、褐腐病等病菌。在高温多雨的6至7月,这些病菌容易爆发,导致山药块茎生长畸形。
二、种植因素与山药畸形的关系
种植因素同样对山药的畸形生长有着显著影响。以某地山药种植户为例,由于种植技术不当,导致山药生长过程中出现各种畸形。具体表现为:挖沟深度不足,导致山药块茎的基端分生组织在伸长到沟底后开始侧向生长,形成脚掌形或蛇形山药;沟内土质不均匀,块茎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砖块、石子、硬土块后,容易发生弯曲或变形;山药嘴子摆放不当,生成2至3条茎,若不及时处理,地下容易形成多个块茎,影响山药品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预防措施: 1.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沙壤土或壤土种植,要求上下土质一致。 2. 挖沟深度要足够,挖沟深浅因山药品种而异,但多数山药块茎长1至1.3米,挖沟应在1.3米以上。 3. 种植前混施有机肥,对山药沟20至30厘米的土层进行3次旋耕,使土肥混合均匀。 4. 摆放山药切块、嘴子时应使健壮芽与地面有45度斜角,保持健壮芽的顶端优势,抑制其他芽的生长。 5. 浇水应适时、适量,雨季及时排除积水,预防塌沟。 6. 有机肥应充分腐熟,并拌入少量敌百虫,以杀灭有机肥中的病菌和害虫。 7. 山药种植前用多菌灵500至800倍液浸种,在种植沟内撒入拌有敌百虫的细沙或麸子。 8. 从6月上旬开始,每15天喷施1次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500倍液,预防和杀灭病菌。
以下为某地山药种植户采用以上措施后,山药畸形生长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的案例: 某地山药种植户小李,在2019年种植山药时,按照上述预防措施进行管理。经过一年的生长,小李的山药块茎畸形率从原来的30%降至5%,产量和品质均有所提高。通过这一案例,可以看出,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山药畸形生长的风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