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林蛙封沟养殖越冬管理,关注温度、湿度及饲料调整
在东北的严寒冬季,如何确保林蛙安全越冬,是养殖户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将详细介绍林蛙封沟养殖越冬的管理要点,包括温度、湿度及饲料调整等方面,帮助养殖户们顺利度过这个挑战期。
一、修筑越冬池
规格 | 池深3-4米,水深2-2.5米 |
---|---|
池底 | 平坦,四周呈70-80度斜坡 |
防水 | 防止渗水,确保安全 |
面积和数量 | 根据地势条件和越冬蛙数量而定 |
在越冬池使用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 清淤:清除池底淤泥,恢复原池底层。
- 消毒:注水前20-30天,撒生石灰消毒,杀灭病菌和虫害。
- 晒底:清除淤泥后,让池底在阳光下暴晒20-30天,杀灭病菌和虫害。
越冬管理分为散居冬眠期和集中冬眠期两个阶段。
这一时期的管理重点是:
- 分离林蛙:将捕捉到的林蛙按商品蛙、种蛙和一年生幼蛙分离。
- 存放:种蛙和幼蛙分别送往贮蛙池存放。
- 防止逃逸:用塑料布围成高50-60厘米的栅栏,底部用工压实,防止林蛙逃逸。
- 保持活水:越冬池放蛙密度为种蛙80-100只/平方米,幼蛙200-300只/平方米,保持活水越冬。
- 温度控制:及时补温,使温度始终保持在70%以上,确保林蛙能进行正常的皮肤呼吸。
- 观察水流:保持冰下水位不低于1.5米。
四、饲料调整
在越冬期间,林蛙的饲料应以高能量、高蛋白、低纤维为主。
- 黄粉虫:养蛙的主体饲料,易于养殖。
- 蚯蚓:富含蛋白质,营养价值高。
- 小鱼:富含脂肪,提供能量。
五、注意事项
- 防止鼠类等肉食性天敌危害:在越冬池周围定点投放鼠夹和鼠药。
- 防止人为偷盗:加强管护,防止人为偷盗和各种食肉动物的捕食危害。
- 增强池水透光性:落雪后,要及时清理冰面积雪或扫出雪道。
通过以上管理措施,相信养殖户们能够顺利度过林蛙封沟养殖的越冬期,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在林蛙越冬封沟养殖中,越冬池的修筑是关键环节。要选择合适的地点,通常在林蛙秋季集中下山的地方或附近的河道旁侧,避开河道5-10米,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粘性的地带。越冬池的规格需深3-4米,水深保持在2-2.5米,池底平坦,四周呈70-80度的斜坡,以防防水浸后塌方。若池底沙质疏松,需用粘土垫实,防止渗水。根据蛙场地势条件和常年越冬蛙数量,修筑面积和数量各异,一般单池面积在200-300平方米。修筑多个越冬池时,相互间隔要达到500-1000米,确保单灌单排。
在越冬池使用前,需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进行清淤,清除池底淤泥,恢复到原池底层。接着,晒底清除淤泥后,控制进水,让池底在阳光下暴晒20-30天,以杀灭部分病菌和虫害。注水前20-30天,向池底和四周池壁撒生石灰进行消毒,能有效杀灭林蛙致病菌和天敌虫害。此外,还要在池底铺一层厚约5厘米的阔叶树树叶或用禾本科杂草捆成的草把,再用碎石和泥沙稍作覆盖,这些隐蔽物有利于林蛙在水下潜伏冬眠。
越冬期间的管理至关重要。要经常观察水流状况,保持冰下水位不低于1.5米。在11月上旬至翌年3月末的集中冬眠期,池放蛙密度为种蛙80-100只/平方米,幼蛙200-300只/平方米,保持活水越冬。在散居冬眠期,即9月中旬至11月初,要将捕捉到的林蛙按商品蛙、种蛙和一年生幼蛙分离,种蛙和幼蛙分别送往贮蛙池存放。贮蛙池水深40-80厘米,贮蛙密度为每平方米水面500-800只。
越冬后,要对越冬池进行清理和处理。将池水放开,清除池底淤泥,恢复到原池底层。然后,将越冬蛙及时送往其他养殖区域。对于经多年循环使用的越冬池,池底淤泥较厚,影响蓄水量,并积累有大量的林蛙致病菌和天敌虫害,因此在越冬期来临之前要认真修整处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