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姐弟自主创业,在异国他乡种竹荪
姓名 | 职业 | 创业项目 | 成就 |
---|---|---|---|
朱华容 | 种植户 | 竹荪种植 | 年入30万 |
朱华平 | 种植户 | 竹荪种植 | 与姐姐共同创业 |
一、背景分析
因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竹荪作为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市场需求逐年上升。近年来,竹荪菌种养殖商业价值逐渐凸显,成为众多农民朋友关注的焦点。
二、成功案例分享
朱华容和朱华平这对移民姐弟,勇敢地在异国他乡种竹荪,开启了一段崭新的生活篇章。他们在水富向家坝镇马脑村红旗村民小组租用荒坡地,投资10余万元套种玉米种植竹荪20多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0年,朱华容就开始种植竹荪,并取得初步成功。今年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材料紧缺,只购买到少量的竹荪菌种进行种植,比去年减少了一半的种植面积。尽管如此,姐弟俩认真做好安排和打算,购回原料后,规划好种植面积和种植方法,顺利完成了20亩竹荪的种植,进入5月底他们便开始了第一批的采收。
目前,通过加工烧烤成半成品有700多斤,并已销售200多斤,收入2万多元。7月下旬将进入第二批采收。
朱华容说:“掌握了技术,有了经验,以后还是要坚持种下去,作为移民,我们要不等不靠,自主创业,也为周边村民发展致富起好带头作用。”
创业梦想的萌芽:竹荪的“金蛋蛋”奇迹
走进江阳区方山镇白塔村的仿野生竹荪种植试验林,你会看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竹荪蛋破土而出,如同撑起的小伞,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洁白。石顺玉,一位乡贤代表、返乡创业人士,正忙碌地采摘着竹荪。他兴奋地分享:“尽管今年只试种了一亩地的竹荪,但每隔两三天就能收获30多斤鲜竹荪和竹荪蛋,每斤能卖到30多元。这片林子让闲置的林下地产出了‘金蛋蛋’。”
竹荪:从“植物肉”到“乡野村妇”的蜕变
竹荪,这种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植物肉”,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而备受市场青睐。高允旺,一位农业经济师,2001年开始在家田地试种竹荪,经过不断学习和创新,出了“三增大、建堆发酵”的竹荪种植方法。他的成功,不仅为自己开辟了新的致富道路,也为其他村民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和经验。
郭声亮,一位曾在一线城市工作的白领,2019年毅然决然回到家乡炎陵,成立公司进行竹荪种植创业。他承包了10余亩地,利用家乡丰富的竹林资源,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的成功,不仅为自己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也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李梅,一位经历过非洲战乱的创业者,曾在非洲马达加斯加采购原石时遭遇战乱。回国后,她选择回乡创业,种植竹荪。她的坚韧和勇气,成为了许多人的榜样。
封开县通过扶持特色产业,带活了经济,促进了就业,探索出一条条可行的乡村振兴之路。竹荪种植,正是这条道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