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眼病:眼部肿胀、流泪
一、认识猪的蓝眼病
猪蓝眼病,顾名思义,是由于副粘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病。其特征为中枢神经紊乱、繁殖障碍和角膜混浊。由于角膜混浊,使瞳孔呈现淡蓝色,故称为蓝眼病。
二、病原
猪蓝眼病的病原是蓝眼病副粘病毒,首次在1980年墨西哥中部发现。该病毒具有血凝性,可凝集哺乳动物和禽类红细胞,大小在135-148nm至257-360nm之间。甲醛可以消除蓝眼病副粘病毒的感染性和血凝性,56℃下处理4小时可使其灭活。
三、流行病学
猪是已知自然感染蓝眼病副粘病毒且唯一有临床症状的动物。亚临床感染猪是蓝眼病副粘病毒的主要传染源。该病毒可通过呼吸道、人员、交通工具、鸟和风传播。
1980年,主要影响仔猪,大于30日龄的猪很少死亡且不表现神经系统障碍。1983年,在管理不善的猪场,15-45kg的猪发生严重的脑炎,死亡率很高。1988年,发现公猪患有严重的睾丸炎、附睾炎和睾丸萎缩等。
四、临床症状
蓝眼病在商品猪中首发于“产仔室”,表现为中枢神经症状和高的死亡率。一些断奶仔猪和育肥猪发生角膜混浊,死亡率急剧上升,然后短时间内降低。
2-15日龄的小仔猪最易感染,表现为突然侧卧虚脱或出现神经症状,开始发热、被毛粗乱、弓背,有时伴有便秘和腹泻。随后出现运动失调、虚弱强直、肌肉震颤、姿势异常等神经症状。一些病猪有角膜炎,并伴有眼睑水肿和流泪,眼睑紧闭,粘有分泌物。
大于30日龄的猪表现中度和暂时性临床症状,包括厌食、发热、打喷嚏、咳嗽等。30日龄以上的猪感染率仅为1-4%,且死亡率低。
五、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不明显,仅见肺心叶及腹侧有轻度的肺炎等变化。仔猪有中度胃、膀胱扩张,腹腔积有少量混有纤维素样的液体,脑充血、脊液增多,常见单侧性结膜炎、结膜水肿和不同程度的角膜混浊。
六、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如脑炎、角膜混浊、母猪繁殖障碍、公猪睾丸炎和附睾炎,可对蓝眼病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诊断依赖于血清学方法和病毒的分离鉴定。
七、控制和预防
1 蓝眼病无特效治疗方法,管理良好,保持清洁卫生,提供充足营养,可减少该病的不利影响。抗菌药常用于继发感染的治疗和预防。
2 感染猪场应封锁猪场,彻底消毒,实行“全进全出”制,扑灭临床感染猪,及时清除死猪,用血清学方法进行监测。
3 执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从健康猪群引种,进行血清学检测,并群前实行隔离。控制人员流动,严防野鸟、野鼠侵入,及时清除废弃物和死猪。
4 使用细胞培养和鸡胚增殖蓝眼病副粘病毒,制成油苗或氢氧化铝佐剂苗,用于该病的预防。
八、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养殖过程中,我们应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合理使用药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推广绿色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猪蓝眼病是一种严重的猪病,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通过了解其病原、症状、预防和控制措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种疾病。欢迎您用实际体验验证我们的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