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养猪效益低,根源在养殖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

一、养猪效益低的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养猪,特别是农户小规模养猪造成效益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8个方面:

养猪效益低,根源在养殖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

1. 猪的品种太差

许多农村养猪户习惯于饲养土杂猪,这样不仅容易传播疾病,增加饲料消耗,而且养出来的猪肉质差,不能适应消费者求新求优的需求,致使养土杂猪与养良种猪的效益差越来越大。

2. 饲料营养单一

饲料配方不合理或原料不齐,缺少必要的蛋白质或其他营养成分,造成饲料报酬率低、料肉比高。用混合饲料喂猪,其料肉比为2.8:1-3:1,而用单一的玉米或稻谷喂猪,猪每增重1公斤会消耗玉米或稻谷6-7公斤。

3. 喂养方法不当

许多养猪户在投料的时间、次数、数量以及投料顺序等方面是不科学的。在喂料的时间上是早一餐,迟一餐;在喂料的次数上是一日多,一日少;在喂料的数量上是饿一餐,饱一餐;在投料顺序上不是先粗后精、先稀后稠。这些弊端都会使猪的消化系统发生紊乱,影响其对饲料的吸收利用。

4. 猪舍太简陋

许多养猪户利用四边建圈养猪,其布局极不合理,栏舍的结构也不科学。有的猪舍阴暗潮湿,采光通风条件差;有的猪舍冬冷夏热,热天挡风不挡晒,冷天挡晒不挡风;有的猪舍地面长期积水积尿,猪关在圈中等于坐水牢,臭气熏天,这些都影响猪的健康生长。

5. 习惯于放养

放养的猪不仅生长缓慢,不易长膘,而且易患传染疾病、寄生虫疾病和中毒性疾病。

6. 不重防疫

有的养猪户抱着侥幸心理,连猪的几大传染病疫苗也不接种,不愿在预防疾病上花钱。虽然有的养猪户对一些死亡率高、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传染病重视,但对一些死亡率较低、临床症状较轻的疾病往往忽视。殊不知,一些慢性病虽不能造成猪只死亡,但会影响猪对饲料的吸收利用,抑制其生长发育。

7. 忽视驱虫

猪经常接触地面,加上饲喂青饲料、生饲料,极易使猪感染蛔虫等寄生虫病。尤其是蛔虫寄生在猪的小肠内会引起蛔虫性肺炎、肠炎、肠道阻塞、肠道蛔虫等疾病,轻者使猪发育不良、生长受阻或形成僵猪,其增重率比正常猪低30%,重者会造成猪的死亡。

8. 猪养得太大

猪养到100公斤以上还不出栏是不经济的。猪的发育规律是前期长得快,高峰期后增重下降,继而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当育肥猪体重超过100公斤时,就应及时出栏。

养猪效益低,根源在养殖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

二、提高养猪效益的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 选择优良品种

选用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率高的良种猪,如“杜长大”三元良种猪。

2. 优化饲料配方

根据猪的营养需求,科学配比饲料,确保饲料的营养均衡,提高饲料报酬率。

3. 改进饲养管理

合理安排投料时间、次数、数量和顺序,确保猪的消化系统健康运作。

4. 改善猪舍条件

建设合理布局、结构科学的猪舍,确保猪舍的通风、采光和保温条件。

5. 加强防疫和驱虫

做好猪的防疫工作,定期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同时,定期进行驱虫,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

养猪效益低,根源在养殖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

6. 合理控制猪的体重

根据猪的发育规律,合理控制猪的体重,确保猪在最佳生长阶段出栏。

三、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提高养猪效益的同时,要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推广生态养猪模式

采用生态养猪模式,实现猪粪尿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加强环保意识

提高养猪户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养殖方式。

3. 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生态养猪的扶持力度,鼓励养猪户采用生态养猪模式。

四、预测与验证

随着养殖模式的不断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养猪效益有望得到显著提高。我们相信,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养猪业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欢迎广大养猪户用实际体验验证我们的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65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