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对虾养殖需水质清新、溶氧充足、pH值稳定

在多年的对虾养殖实践中,发现许多新手容易忽略水质管理的细节。比如去年有位同行因为夜间溶氧骤降,导致整池虾苗缺氧死亡,直接损失超过二十万元。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水质管理必须落实到具体数值和日常操作中

溶解氧的精细化管理

溶解氧低于3毫克/升时,对虾会出现浮头现象,持续两小时死亡率可达30%。去年夏季高温期,通过对比三组不同增氧方案发现:

增氧方式日均耗电量溶氧波动范围亩产量
叶轮式增氧机15度4.2-6.8mg/L820kg
纳米管增氧8度5.1-6.3mg/L1050kg
水车+纳米管组合12度5.5-6.5mg/L1270kg

实际使用中发现,水车增氧机在搅动水体方面效果显著,配合纳米管底部增氧,能形成立体循环。特别在暴雨前气压降低时,提前两小时开启全部增氧设备,可避免溶氧断崖式下跌。

pH值调控的黄金法则

去年在湛江某养殖场跟踪发现,使用白云石粉调节pH的效果比生石灰更稳定。当pH值超过8.6时,每立方米水体添加50克白云石粉,能在6小时内将pH回调至7.8-8.2的安全区间,且维持时间长达72小时。而使用生石灰的同剂量处理组,pH值在24小时后就会反弹0.3-0.5个单位。

对虾养殖需水质清新、溶氧充足、pH值稳定

雨季时特别注意地表径流带来的酸性物质,曾在台风过后测得进水口pH骤降至6.3,立即采取三步处理:先泼洒小苏打(2kg/亩)应急,再施用腐殖酸钠(1.5kg/亩)稳定水质,最后补充芽孢杆菌制剂,成功在12小时内将pH恢复至7.9。

水质监测的实战技巧

自创的"三时三段"检测法效果显著:每天黎明(溶氧最低点)、午后(光合作用最强时)、午夜(生物耗氧高峰)各测一次水质指标。使用便携式检测仪发现,午后表层水温可比底层高3℃,这时开启增氧机促进水体对流,能有效预防分层现象。

去年在福建某高位池测得的数据显示,未进行水体搅动的池塘,底层硫化氢浓度在养殖后期达到0.12mg/L,超过安全阈值3倍。而定期使用潜水式推流器的对照组,硫化氢浓度始终控制在0.03mg/L以下。

生物调控的隐藏价值

在虾池中混养罗非鱼(密度50尾/亩)的实验表明,这种杂食性鱼类能有效控制藻类过度繁殖。对比数据显示,混养池的藻类生物量减少42%,换水频率从每周2次降至10天1次,饲料转化率提升17%。但要注意控制鱼体规格,选择10-15厘米的个体,避免与对虾争食。

使用复合菌剂的案例值得参考:某养殖场在投放EM菌(每立方米2ml)后,氨氮降解速度加快40%,特别在养殖中后期,能将亚硝酸盐峰值从0.25mg/L压制到0.08mg/L。但要注意菌剂活化时需添加红糖(比例1:1),在30℃水温下曝气培养12小时效果最佳。

应急处理的六个关键动作

暴雨天气来临前,执行标准化预案可降低损失:提前降低水位20厘米(预防外溢)、储备过碳酸钠增氧片(每亩5kg)、检查发电机燃油量(保证72小时续航)。去年台风季,某养殖户因提前加固堤坝并安装防逃网,相比未做防护的相邻池塘,对虾存活率高出63%。

对虾养殖需水质清新、溶氧充足、pH值稳定

突发性倒藻处理方案经过验证:首先使用腐殖酸钠遮光(3kg/亩),接着泼洒维生素C(500g/亩)缓解应激,最后引入相邻健康池塘的藻种(10%水量置换)。这套组合措施在48小时内可使透明度从80cm恢复至35cm,比单一使用改底产品快2.3倍。

对虾养殖需水质清新、溶氧充足、pH值稳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41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