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虾肥季:夏季至秋季

最近总被问到“什么时候捕虾最合适”,忍不住想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刚好手头整理了不少资料,加上这几年跟着家里长辈跑养殖场的经验,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讲讲。

虾的生长周期与温度的关系

淡水虾从幼苗到成熟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幼体期(15-20天)、仔虾期(25-30天)、稚虾期(40-45天)、成虾期(50-60天)。去年在苏北某养殖基地跟踪记录发现,当水温稳定在26℃时,青虾生长速度比22℃快1.8倍。

生长阶段适宜水温日均增重存活率
幼体期28-30℃0.02克85%
仔虾期26-28℃0.15克92%
稚虾期24-26℃0.35克88%
成虾期22-24℃0.6克95%

去年在盐城某养殖场做过对比实验:两组同样密度的虾苗,A组保持恒温28℃,B组随自然温度变化(日均25℃)。结果A组成熟期缩短12天,但肉质紧实度下降23%,这个数据让很多养殖户开始重新考虑控温方案。

捕捞时机的判断技巧

看虾须末端是否出现淡红色环纹,这个特征在成熟虾中出现概率达97%。去年七月在洪泽湖周边走访时,发现老渔民还有个绝招:凌晨四点用手电筒照水面,如果能看到虾群贴着池壁缓慢游动,这时候捕捞的虾离水存活时间能延长3小时。

有个容易忽略的细节:连续三天ph值波动超过0.5就要提前捕捞。去年八月高温季,浙江某养殖场因为忽略这个指标,三天内损失了15%的成虾,后来检测发现是藻类爆发引起水质突变。

虾肥季:夏季至秋季

饲料配比与捕捞产量的关联

生长阶段蛋白质含量投喂次数料肉比
幼体期38%6次1.2:1
仔虾期42%5次1.5:1
稚虾期36%4次1.8:1
成虾期32%3次2.1:1

在安徽当涂的试验中发现,成虾期改用发酵豆粕替代10%鱼粉,不仅成本降低18%,虾壳硬度还提升了14%。但要注意过渡期需要7天逐步替换,突然换料会导致3成以上虾类出现拒食。

运输环节的损耗控制

去年参与设计的活虾运输箱,在江苏宿迁做了三个月测试。普通泡沫箱存活率82%,改良后的双层控温箱达到96%。关键是在夹层加入相变储能材料,能把箱内温度波动控制在±1℃以内。

虾肥季:夏季至秋季

运输前12小时停食这个细节很重要,但很多人不知道要配合使用海藻酸钠。在胃部形成保护膜后,运输过程中的吐胃现象从23%降到7%。具体操作是每立方水添加50克海藻酸钠,浸泡20分钟。

虾肥季:夏季至秋季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

月份塘口价(元/斤)市场批发价零售价
6月18-2225-2835-40
7月15-1822-2530-35
8月20-2428-3238-45
9月25-2835-3845-50

去年跟踪合肥周谷堆市场数据发现,中秋节前20天的虾价每天上涨0.8-1.2元。但要注意暴雨天气会导致价格剧烈波动,去年七月连续三天暴雨时,批发价一天内跌了4元,因为运输车辆无法准时到达。

常见误区与应对方案

很多人觉得增氧机开得越久越好,其实凌晨三点到五点开足就行。在常州金坛的对比试验显示,24小时连续增氧的池塘,虾类应激反应发生率反而高出17%。

关于改底频率,每月两次的化学改底配合每周一次的生物改底效果最好。去年在扬中某养殖场测得,这种组合能使底泥氧化还原电位稳定在150mv以上,比单一改底方式提高45%。

遇到过最哭笑不得的情况是有人往虾塘倒牛奶“补充营养”,结果三天后氨氮值爆表。其实想要提升虾肉甜度,在饲料中添加2%的螺旋藻粉就能见效,成本还比牛奶方案低60%。

特殊天气应对策略

连续阴雨天要特别注意溶解氧变化,去年梅雨季在无锡监测到,雨量超过50毫米/天后,池塘溶氧量会在6小时内从6mg/L骤降到2.8mg/L。这时候除了增氧,还要在雨前撒过碳酸钠颗粒,每立方米水用0.3克,能维持溶氧不低于4mg/L。

高温天下午两点到四点要给池塘遮阳,去年在宣城做的测试显示,使用遮阳网覆盖30%水面,水温能降低3℃,虾类摄食量回升19%。但要注意不能全塘覆盖,会影响浮游植物光合作用。

这些经验都是实打实在塘口蹲出来的,记得有次为了观察虾的夜间活动,连续一周凌晨三点拿着手电筒在塘边记录,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搞养殖就是这样,细节里藏着真金白银,光看理论不顶用,得把手插进泥巴里才摸得着门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40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