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预防鱼儿蛀鳍病,科学养殖是关键

最近走访了几个养殖场,发现不少养殖户头疼的问题都集中在鱼鳍溃烂上。有个老养殖户指着池子里翻肚的草鱼叹气:“这批鱼苗养了三个月,眼看要上市,结果鳍根发黑,每天死几十条。”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在水质波动大的区域,蛀鳍病发病率能到四成以上。

蛀鳍病背后的三重诱因

去年在苏北某养殖基地做过跟踪监测,发现发病池有三个共性特征:溶氧量长期低于4mg/L的池塘发病率是正常池的2.3倍;亚硝酸盐浓度超过0.15mg/L的池塘,三天内就会出现病鱼;投喂量超过鱼体重3%的池塘,发病时间比科学投喂的早半个月。特别是梅雨季,水温在22-28℃波动时,嗜水气单胞菌的繁殖速度会提升40%。

预防鱼儿蛀鳍病,科学养殖是关键

风险因素临界值发病率增幅
溶氧量<4mg/L120%
亚硝酸盐>0.15mg/L180%
投喂量>3%体重75%

水质调控的黄金组合

在广东肇庆的试验塘做过对比,采用“微流水+菌藻平衡”模式的池塘,全年蛀鳍病发病率控制在5%以内。具体操作是每天换水8-10cm,配合每立方米水体投放0.3g芽孢杆菌。有个细节容易被忽略:晴天中午开增氧机两小时,能让底层溶氧提升1.2mg/L,这对预防烂鳍特别关键。

预防鱼儿蛀鳍病,科学养殖是关键

饲料配方的实战调整

遇到过饲料厂的技术员透露,在饲料中添加0.5%的大蒜素能降低30%的发病概率。但实际养殖中更经济的做法是:每吨饲料拌入200g维生素C和150g黄芪多糖,这个配方在湖北三个养殖场试用后,鱼体表黏液厚度增加了0.03mm,有效形成物理屏障。要注意的是,连续投喂不能超过二十天,否则会影响肝脏代谢。

分级治疗的用药策略

早期发现鱼群聚堆、摄食减缓时,立即用五倍子煎汁泼洒,每立方米水体5g,这个土办法在江西养殖户中流传甚广。当出现明显烂鳍时,需要复合用药:第一天用聚维酮碘0.3ppm全池消毒,第三天泼洒戊二醛苯扎溴铵溶液,浓度控制在0.15ppm。有个关键点——用药期间停食两天,能让药效提升四成。

季节管理的三个盲区

春季转塘时,水温差超过3℃会导致70%的鱼产生应激反应。有经验的养殖户会在运输袋里加2%的食盐,这个细节能减少八成以上的机械损伤。夏季暴雨前,提前在饲料里添加0.1%的免疫多糖,连续喂五天,可增强抗应激能力。冬季并塘时,很多人忽视寄生虫防控,建议用中药苦参末挂袋,每袋50g,间隔五米放置。

特殊案例的处置经验

去年处理过一个棘手案例:某养殖场连续三批鱼苗发病,常规治疗无效。后来发现是投喂的冰鲜鱼携带致病菌,改用膨化饲料后问题迎刃而解。还有个养殖户在治疗期间过量使用二氧化氯,导致鳃丝腐蚀,这种情况需要用硫代硫酸钠解毒,同时泼洒腐殖酸钠修复黏膜。

记得有次巡塘时发现,池边聚集的病鱼并不是全部感染,约有15%是抢食造成的机械损伤。这种情况不需要全池用药,只需在投喂区悬挂碘附棉片即可。这些细节处理往往决定防控成败,毕竟养殖是门需要随时观察的手艺活。

预防鱼儿蛀鳍病,科学养殖是关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40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