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如何通过科学种植方法提高产量
茯苓种植的历史与现状
茯苓, 一种多孔菌科卧孔菌,以其干燥菌核入药,主产于我国湖北、安徽、云南、广西等地。湖北罗田、英山等县因龙头制药企业的带动,形成了规模化的茯苓生产。特别是罗田九资河茯苓,早在清朝年间就列为出口免检产品,大批量生产,名扬东南亚。
茯苓查窖的重要性
在茯苓种植过程中,查窖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接种后菌丝大约3-5天可长到料筒上,8-10天可延伸至8-10厘米,20天左右长到料筒下端。所以呢,接种后7-10天应及时进行一次查窖,以检查菌种是否成活。具体方法包括观察土壤湿润程度和观察料筒表面的菌丝生长情况。若菌丝未生长,可能需要补种或重新下窖接种。
培土覆盖, 保护茯苓生长
头年9-10月和次年4-5月是菌核生长旺盛期,此时苓场会出现龟裂。为防止茯苓和料筒露出地面“冒风”,应少量多次培土,并注意避免日晒龟裂或遭雨淋腐败。高温干旱时还需覆盖草或搭棚,以确保茯苓的正常生长。
茯苓种植的关键要素
茯苓的人工种植主要使用松树, 每亩茯苓大约需要6-10吨的松树木材,菌种每亩需要1800-2000袋。一般亩产大约1000-2000公斤。由于各地种植方法不科学,松树用量较大,产量较低,导致成本较高。所以呢,如何通过科学种植方法提高产量成为关键。
科学管理, 提高茯苓产量
掌握合理的种植时间与科学的种植方法,将大大提升茯苓的成活率与产量。比方说 选择海拔300-900米、干燥、向阳、坡度为10°-25°的有松林分布的地方作为种植地,土壤以含水量为25%-30%的微酸至中性沙壤土最为适宜。菌丝生长温度为18-35℃,以25-35℃生长最快且健壮。
茯苓种植的具体步骤
挖窖装料时 选择晴天挖窖,一般鄂东地区在立夏至芒种之间挖窖。挖好的窖长60-65厘米,宽25-30厘米,深20-25厘米,窖底坡度20°左右。在窖底撒施杀白蚁药剂并与土拌匀,将段木顺坡向摆入窖内,每窖用干料筒7-8千克装料。
通过精细的管理和合理的防病措施, 可以大幅提高茯苓的产量和质量,确保种植的经济效益。在茯苓的种植过程中,需要依赖赖松木作为寄生体,一边通过科学的整地、接种和管理来确保茯苓的顺利生长。掌握正确的种植方法和科学管理,相信在茯苓的种植过程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