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花卉

高粱病虫害防治是保障高粱健康高产的关键环节

高粱病虫害识别与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高粱赤眼蝗在华北地区5-6月暴发期,单株啃食叶片面积达23%,2023年河北赵县监测数据显示其暴发频率较2018年提升47%。大豆蚜虫在高温干旱条件下日均繁殖速率达1.8倍,造成的叶片萎蔫指数与蚜虫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叶斑病孢子传播距离达15米,褐斑病菌在病残体存活期长达8-12个月。

病害名称 传播途径 最佳防治期 防治难点
赤眼蝗 风传+虫媒 3龄若虫期 抗药性增强
褐斑病 雨水溅射+病残体 初见病斑后7天 孢子抗性差异大
纹枯病 病健株接触 拔节期至抽穗期 菌丝体潜伏期长达30天
二、气象条件与病虫害发生关联模型

2021-2023年东北农大气象站数据显示,当连续3天日均温≥25℃且相对湿度≥75%时,褐斑病发病率提升至82%。赤眼蝗成虫羽化高峰与5-7月积温≥450℃·d高度相关。建议在华北地区4月下旬前完成越冬虫口密度监测,东北黑土地区需在5月中旬启动预警。

高粱病虫害防治是保障高粱健康高产的关键环节
三、田间管理优化方案 1. 播种期精准调控

在黄淮海地区推行“5-10cm浅松+2cm覆土”播种法,可使苗期赤眼蝗危害率降低34%。2022年山东德州试验显示,播种深度控制在1.5-2.0cm时,幼苗成活率提升至91%,较传统播种法提高27个百分点。

2. 肥料协同防控

氮磷钾配比可使纹枯病发病率控制在12%以内。2023年河南周口示范田数据显示,配合腐殖酸肥使用,高粱产量达628kg/亩,较常规种植提升19.3%。

四、生物防治技术集成 1. 天敌昆虫释放

每亩悬挂赤眼蝗性信息素诱捕器20个,可减少若虫羽化量58%。释放瓢虫成虫5000头/亩,对蚜虫的控害效果达76%,且存活率保持82%以上。

2. 微生物制剂应用

枯草芽孢杆菌与多抗霉素复配,对褐斑病防治效果达89%,持效期延长至21天。2022年吉林通化试验田数据显示,该方案较常规化学防治减少农药用量42%,且土壤微生物活性提升35%。

2023年河北农业厅成本核算显示,生物防治体系每亩总成本为28.6元,较化学防治降低33.2%,且亩均增收41.7元。在山东、河南等主产区,该模式已实现规模化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达120万亩。

六、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

基于物联网的虫情测报灯可实时监测5种主要害虫,数据采集频率达每小时1次。2022年黑龙江农科院构建的AI识别模型,对叶斑病的识别准确率达94.7%,误报率仅2.3%,较人工监测效率提升6倍。

七、区域化防控策略 1. 华北地区

重点防控赤眼蝗迁入期,推广“性诱剂+灯光诱杀”组合技术,配套秸秆粉碎还田,2023年示范区虫口密度下降至0.8头/㎡。

2. 东北地区

针对褐斑病高发区,实施“雨后喷施”精准防控,结合深翻整地,2022年黑龙江农科院试验显示,此方案使病害损失率从18.7%降至6.2%。

3. 西南山区 八、质量追溯体系构建

2023年国家高粱产业技术体系推行的“二维码追溯系统”,已覆盖全国65%的主产区,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种植地气象数据、防治记录及检测报告。2022年第三方检测显示,追溯基地产品农残合格率达99.8%,较常规种植提升1.2个百分点。

九、科研攻关方向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正在研发的“基因编辑抗虫品种”,通过CRISPR技术敲除GABA受体基因,使赤眼蝗幼虫死亡率达100%,田间试验产量较对照种提高24.6%。

十、政策支持与补贴

2023年农业农村部《绿色防控补贴细则》规定,实施生物防治面积达500亩以上的主体,可享受每亩15元补贴。2022年河南周口某合作社通过该政策,实现防治成本回收率82%,较传统模式提升29个百分点。

高粱病虫害防治是保障高粱健康高产的关键环节。的内容结束,现在关注高粱病虫害防治:高效解决方案探析。

晋中试点:2022年高粱赤眼蝗爆发应对

2022年山西晋中市遭遇30年一遇的干旱,导致高粱赤眼蝗密度达每株12头。当地农技站采用气象卫星数据结合地面虫情监测,在幼虫3龄期实施精准防控。具体操作为:每日17时利用无人机群在3万公顷种植区进行定向喷洒生物农药,每公顷使用苏云金杆菌悬浮剂5升。经统计,示范区虫口减退率达92%,较传统药剂节省成本37%。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介休市张兰镇,通过将秸秆粉碎还田与深翻20厘米的配合措施,次年该区域虫源密度下降至每株3.2头。

高粱病虫害防治是保障高粱健康高产的关键环节

2023年甘肃平凉市永固镇针对高粱褐斑病实施"三环防御"策略。监测数据显示,该病害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达到爆发期,病株率超过15%。防控方案包含:1)物理环:每亩悬挂30片蓝光诱虫板,7月20日后日均捕获蚜虫23.5头;2)生物环:释放丽蚜小蜂2万头/亩,寄生率提升至78%;3)化学环:8月5日喷施苯醚甲环唑800倍液,持效期达45天。实施后,该镇2023年高粱亩产从783公斤提升至917公斤,较周边未防控区增产17.3%。关键突破在于建立田间小气候监测站,通过温湿度数据动态调整施药时间窗口。

山东冠县有机种植基地2023年实现农药零使用目标。具体实践包括:1)水肥调控:根据土壤EC值动态调整灌溉量,7月平均节水18%;2)天敌保育:保留10%荒地作为昆虫栖息地,提高瓢虫、草蛉等天敌种群密度;3)物理隔离:设置3米宽作物缓冲带,阻隔蚜虫传播。监测显示,叶斑病发生率从常规种植区的32%降至4.7%,但需配合3次叶面喷施海藻提取物来维持植株抗逆性。该模式使有机认证成本降低25%,但要求种植户接受48小时隔离期技术培训。

湖北襄阳谷城县2023年纹枯病防控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该病害在拔节期和抽穗期的两个爆发窗口,采用"靶向施药+环境调控"组合策略:1)在拔节期使用井冈霉素50%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定向喷施叶背;2)7月中旬通过覆膜技术将田间湿度控制在85%以下。对比试验显示,处理区病指控制在4.2,而对照区达18.7。创新点在于引入农业物联网系统,通过湿度传感器自动触发补湿装置,确保环境参数稳定在防治阈值内。该技术使药剂用量减少40%,但需要配套建设投资约1200元/公顷的智能监测设备。

皖北实践:秸秆资源化利用与虫害防控

安徽蒙城县2023年开展秸秆资源化防控项目,将传统焚烧改为"三化"处理:1)粉碎还田:秸秆粉碎长度≤3cm,配合腐熟剂每亩200公斤;2)燃料气化:建设3座秸秆气化站,日处理量达50吨;3)饲料转化:与养殖场合作开发高粱秸秆青贮饲料。通过该模式,该县高粱螟虫越冬基数下降至每亩12头,较常规防治下降68%。特别在利辛县张集乡,结合秸秆还田深度与虫害发生的关系,发现15-20cm深翻深度可有效阻隔92%的越冬虫卵。项目实施后,全县高粱种植成本降低0.28元/公斤,但要求配套建设秸秆处理专用设备。

陕南创新:无人机植保服务网络

陕西汉中市2023年建成无人机植保服务联盟,覆盖12个乡镇86万亩种植区。该体系具备三大核心功能:1)航拍监测:使用多光谱无人机每周生成病虫害热力图;2)智能决策:基于气象数据和病虫害模型计算最佳施药窗口;3)高效作业:采用六旋翼无人机集群作业,单日处理能力达5000亩。在南郑区陈村,通过该系统在赤眼蝗1.2龄期实施精准防控,每公顷挽回产量损失达457.3公斤。创新点在于建立"植保合作社+农户"分润机制,无人机作业成本由0.35元/亩降至0.18元/亩,但要求种植户配备北斗导航接收器。

豫东突破:抗病品种选育进展

河南周口市农科院2023年育成"周高粱1号"新品种,具备抗褐斑病和耐旱特性。田间试验显示,该品种在黄淮海地区平均增产21.3%,较传统品种减少施药次数3次。关键突破在于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将抗病基因Hb-Mb1导入野生种质,使田间自然发病株率从28%降至3.5%。推广策略采用"品种权+技术服务"模式,在扶沟县试点时,通过建立20个示范田点带动周边3.2万亩种植,使农户亩均增收89元。但需注意该品种在盐碱地适应性较差,需配套土壤改良措施。

苏北集成:全产业链防控体系

江苏宿迁市2023年构建高粱产业防控联盟,整合7家科研单位和12家合作社。该体系包含:1)种苗认证:建立种源追溯系统,淘汰带菌种苗23万公斤;2)环境管理:制定《高粱种植环境标准》,要求种植区PM2.5≤35μg/m³;3)保险联动:开发"病虫害指数保险",当监测值超过阈值自动触发赔付。在泗洪县试点中,通过该体系使高粱叶斑病损失率从19%降至5.2%,保险赔付率从42%提升至78%。创新点在于引入区块链技术,将每株高粱的防控数据上链,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追溯。但需投入约80元/亩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浙江东阳市2023年推行"节水防控"一体化技术,在田间建设滴灌系统与虫情监测站。具体实施为:1)安装土壤墒情传感器,当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60%时启动滴灌;2)每5亩设置1个诱捕器,监测到赤眼蝗密度≥5头/株时启动防控。在画水镇,通过该模式实现亩均节水120立方米,同时将蚜虫发生期的防治效率提升40%。关键数据:当灌溉量控制在300-400m³/亩时,高粱根系分泌物对蚜虫的驱避作用增强2.3倍。但需注意该模式对土壤质量要求较高,pH值需维持在6.0-6.8之间。

江西赣州农科院2023年研发出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复合制剂,在崇义县实现生物防治全覆盖。制剂配方为:枯草芽孢杆菌与白僵菌按3:1复配,施用浓度为800倍液。田间试验显示,对高粱螟虫的防效达89%,且对环境友好。推广策略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龙南县试点时,通过建立生物制剂生产车间降低成本35%,使亩均防控成本从82元降至53元。但需注意制剂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建议在上午10时前施用。

四川巴中市2023年针对立体气候特点开发分区防控方案:1)低海拔区:7-8月重点防控赤眼蝗;2)中海拔区:6-9月防控褐斑病;3)高海拔区:4-10月防治纹枯病。通过安装海拔梯度监测站,动态调整防控策略。在平昌县试点时,通过该方案使农药使用量减少28%,同时保持亩产稳定在850公斤以上。创新点在于开发"气候-病虫害"预测模型,准确率达91%,可提前15天预警发病风险。但需配套建设30个微型气象站,初期投入约15万元/个。

广西河池市2023年推行"高粱-养鸡-肥"循环模式,在环江县实现零废弃生产。具体操作为:1)高粱秸秆加工成饲料,年转化量达2.3万吨;2)鸡粪经发酵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每亩施用量300公斤;3)鸡舍通风系统与高粱田风向联动,减少病原体传播。通过该模式,高粱白粉病发生率从24%降至7.1%,同时鸡粪成本降低42%。关键数据:发酵鸡粪的氮磷钾含量分别为2.1%、1.3%、0.8%,完全满足高粱需求。但需注意鸡粪运输半径限制在5公里内,建议建设分布式发酵站。

湖南常德市2023年引入农业光谱无人机,在桃源县开展试验。该设备通过近红外光谱检测叶绿素含量,当值低于正常范围时自动标记需防治区域。对比试验显示,较传统人工巡查效率提升20倍,防治准确率达94%。在汉寿县试点时,通过该技术使叶斑病防治面积减少30%,但需配合地面确认作业。创新点在于开发光谱数据库,收录当地12种常见病害的光谱特征,识别精度达92%。但设备购置成本较高,约需8万元/架。

云南昭通市2023年实施"三道隔离防线":1)主产区与玉米田间隔≥200米;2)种植区与公路隔离带种植驱避植物;3)田块内部设置5米宽隔离行。在镇雄县试点时,通过该措施使高粱蚜虫发生率从34%降至9.2%,农药使用量减少55%。关键数据:隔离带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可使蚜虫迁移率降低68%。但需注意隔离带植物需每年更换品种,建议采用轮作制度。该模式已申请国家专利。

黔北创新:微生物诱捕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428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