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虫病治疗需在早期发现,采用针对性药物
小瓜虫,学名为多子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多子虫科、小瓜虫属。它们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严重时,鱼体全身可见小白点,故称白点病。
步骤 | 措施 |
---|---|
1. | 放养前彻底清塘,注意合理密养,发现病鱼及时捞除。 |
2. | 引进或放养前,发现鱼有小瓜虫寄生时,可用2ppm的硝酸亚汞浸洗1.5〜3小时。 |
3. | 用硝酸亚汞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1〜0.2ppm。 |
4. | 用0.2〜0.4ppm的孔雀石绿浸洗病鱼2小时。 |
提高水温:小瓜虫不耐高温,将水温提高至30℃左右,有助于促使小瓜虫表皮脱落。
用干辣椒治疗:将干辣椒煮水后泼洒,或直接使用辣椒粉泼洒,连续使用3天。
用生姜水治疗:将生姜熬制成水,泼洒于鱼池中,每天一次,连续使用3天。
用药物治疗:采用针对性药物进行治疗。
用红药水治疗:在水中加入适量红药水,浸泡病鱼5分钟左右。
用盐水治疗:将病鱼放入食盐水中浸泡,连续浸泡3-5天。
小瓜虫病一般在低温、缺少光照的时候容易发生,尤其是在冬季越冬的鱼以及早春刚从温室转移出室外养殖的鱼比较容易患病。小瓜虫的成虫为圆形,幼虫为卵圆形,幼虫的后端有1根长而粗的尾毛,而成虫则没有。成虫的个体很大,将成虫用吸管放在玻片上,可以看到灰白的小球不停地转动。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小瓜虫病的传播和发展,以下措施尤为重要:
加强鱼种和鱼苗的检疫,确保引进的鱼种无病。
合理控制放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加强饲养管理,保证水质清洁。
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案例分析某养殖场在2022年冬季发现小瓜虫病,经过采用上述治疗方法,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成功控制了小瓜虫病的传播,使养殖场的鱼类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小瓜虫病治疗需在早期发现,采用针对性药物,避免病情恶化。讲得差不多了,现在聊聊小瓜虫病早治,案例解析与趋势。
小瓜虫,一种常见的水生生物寄生虫,对渔业生产造成了不小的威胁。本文将从三峡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案例出发,解析小瓜虫病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放养前彻底清塘,清除塘底杂物。
合理密养,避免过度拥挤。
发现病鱼及时捞出。
使用2ppm的硝酸亚汞浸洗病鱼1.5〜3小时。
用亚甲基蓝稀释药水泼洒,连续泼洒3次,间隔3天泼洒1次。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提高水温:小瓜虫不耐高温,提高水温有利于促使小瓜虫表皮脱落。
使用干辣椒或生姜水治疗:将干辣椒或生姜熬制成水,按照一定比例泼洒。
使用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使用红药水或盐水治疗:将红药水或盐水泼洒入池中,或浸泡病鱼。
选择健康鱼苗,避免引进携带小瓜虫的鱼。
定期检查鱼塘水质,保持水质清洁。
合理投喂,避免过度喂食。
加强鱼塘环境卫生管理,及时清除鱼塘中的杂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